“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早年的這句口號給今天的農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我國農業和農業機械化工作中起著重大的啟蒙和指導作用,在我國大力推行農業機械化的道路上,這句口號不斷得到印證。
回顧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
一是1949年至1980年,此時也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句著名論斷誕生的階段,這一階段我國制定了明確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和相應的政策方針,有條件的地區甚至成立了農機站,此后便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農機管理、科研、教育、制造、流通、鑒定、推廣、監理、維修和服務體系。
二是1981至1995年,此時農村土地實現了一個重大轉折,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于這一制度的實施,此前的農機站逐漸解散,我國農機工業自此進入大規模的結構調整階段。
三是1996至2003年,這一時期農村開始出現“空心化”問題,勞動力逐漸短缺,農業機械化跨區機收等農機社會化服務開始現出端倪,并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呈現出節節攀升的趨勢,一度成為當時我國農機工業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四是2004至2014年,此階段被視為農機行業的“黃金十年”,由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拉動,成為農機行業史上最光輝鼎盛的一個階段。
此后,我國農機行業逐漸取得了一些舉世矚目的成就,開始在世界農機方陣中占據一席之地,但是在農業機械大力發展的進程中,一個問題卻不容忽視,到底是農業適應機械化還是機械化適應農業?在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初期,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應該是農機適應農業,現在看來,這個觀念并不完全正確。
隨著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對農機的依賴越來越明顯,相應的,對農機作業的要求也越來越精細,迫切需要農機與農藝緊密融合來促進農機標準化生產,這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只有農機農藝實現融合發展,農機才有更廣闊的應用平臺;農藝的標準化規范化,也進一步促進了農機產業化,實現農業生產工業化,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
由此觀之,不能單一認定機械化適應農業,或者是農業適應機械化,這兩者乃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實現了農機農藝的深度融合,全程機械化的理想才能早日實現。
來源:中國農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