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食品安全是社會各界備受關注的問題。中國檢科院作為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檢驗檢疫中央研究機構,對該問題同樣十分關注。2017年12月3日,在浙江省第八屆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上,中國檢科院首席專家、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長張峰帶了題為《基于質譜裂解規律的食品有害物篩查技術》的報告。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近年來中國檢科院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所做的工作。
張峰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檢科院有三大任務:政府技術支持、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張峰舉例對這三大任務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臭腳鹽”事件和“供港活豬瘦肉精”時間是檢科院為政府提供技術支持的典型案例。張峰解釋說,在“臭腳鹽”事件中,檢科院利用專業知識和先進分析測試技術鑒定出了“臭腳鹽”中的主要異味成分,并分析出了其安全風險,基本確定了異味產生的原因,同時也向工信部提出了風險控制的相關建議。而在“供港活豬瘦肉精”事件中,檢科院根據藥物代謝規律判定,沙丁胺醇的飼喂發生在香港境內,為投毒事件。既保證了供港食品的質量安全,同時也維護了香港社會政治的穩定。據介紹,中國檢科院在2016——2017年度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科技計劃,還包括了中歐地平線2020項目,充分發揮了我國分析測試技術的領先優勢。同時,檢科院還參與了茅臺公司研發項目,為我國國產企業的發展進步增添動力。
張峰提出,隨著分析測試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食品中化學有害物分析技術將會從靶標分析逐步向非靶標篩查推進。張峰以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藥物中內毒素的篩查為例闡述了非靶標篩查技術。檢科院從推斷污染藥物種類、質樸篩查、以及生產技術優化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解決。
緊接著,張峰用受體激動劑質譜裂解規律及其在飼料篩查中的應用、梔子黃質譜裂解規律及其在方便食品檢測中的應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同時檢測乳制品中雙酚類及雙酚環氧衍生物三篇文章對質譜裂解規律進行了詳細介紹。過程中,張峰用煙草增香劑、肉桂酸酯類增香劑等具體實例對質譜裂解規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張峰在報告中提出,靶標檢測方法的研究明顯落后于新型替代品的研發,如何在大形勢下應對挑戰成為研究新課題。針對這一問題,檢科院將建立更為完善的樣品中有害物的分析測試方法,以應對未來更為復雜的樣本檢測。
在報告的最后,張峰特別對在座的研究生提出一個建議,希望研究生們能夠多多學習分析測試法規,切忌照本宣科,并將其應用于實驗之中。
來源:中國化工儀器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