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棉花,業業發。在冀魯交界的魯西北一帶,棉花曾是無數農民發家致富的寶貝。近日,由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牽頭的“魯冀全程機械化棉花生產基地”在山東濱州正式落地,這標志著“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正式在全國推廣開來。
回憶80年代,那銀山一樣的棉花,掛著驢糞兜的車隊,成為改革開放農民發家的標志。棉花雖然賺錢,但種植起來非常麻煩,從早春下種,到放苗、除草、打叉、掐芯、收花,更別提一遍遍的打農藥,費工費力。如今,農民總算可以放心種花,不愁發家了。
新疆經驗:從“人海大戰”到“萬機齊鳴”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經過11年刻苦攻關,新疆農墾科學院院士陳學庚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國內突破了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研究,率先在國內實現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
新疆農墾科學院創新研發的豐產栽培模式、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技術及裝備、種床精細整備聯合作業技術及裝備、化學脫葉技術及裝備、采棉機及機采籽棉貯運成套裝備,成功解決了棉花耕種管收四大種植難題,極大地解放了棉花種植的生產力,形成了四位一體的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
長期以來,困擾棉農的三大問題,就是鋪膜、打叉、拾棉花。新疆農墾科學院創新研發的超窄行鋪管鋪膜精量播種機,一次可完成8道作業程序,成功解決了棉花播種鋪膜的難題。化學脫葉技術及裝備的成功研發,成功解決了打叉除草的管理難題。新式采棉機的成功研發,單日采收多達150畝,解決了棉花收獲人工貴的難題。
如今,北疆已告別了往年的棉花采摘“人海大戰”,基本實現了棉花機采。據統計,2013年至2015年新疆棉花全程機械化種植面積3829萬畝,節本增效146.24億元,新疆棉區經驗已經推廣到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等地,在全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機收困境:“采凈率低”與“含雜率高”并存
棉花收獲,是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頭戲。長期以來,國內棉花采摘主要使用美國進口機械,存在含雜率高、采凈率低、索絲多、采棉機自燃等諸多弊端。振興國內自主棉花機械品牌,成為中國農業機械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此,中船重工集團第704研究所衡拓公司農機部、重慶機電集團、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企事業單位,先后投入大量科研資金,積極攻克了棉花采摘難技術難關。2014年1月,中國首臺全國產化采棉機通過國家驗收,1小時可采摘20畝棉田,采凈率達95%,成功解決了采凈率低的機收弊端。
2016年8月,重慶機電集團自主研發的采棉機,采用的干式伸縮脫棉技術,顛覆了傳統采摘模式,將棉花質量提升一個等級,每噸售價提高近3000元,成功打破了機收“含雜率高”的難題。2017年8月,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發的“棉花打頂機”和“指桿式采棉技術”,實現了打頂自動檢測和分層梳刷采收,成功解決了農機農藝融合的難題。
目前,中國農戶使用的采棉機多為外國進口,均價在200萬元以上,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維修不方便,很多棉農和合作社對此望而生畏,嚴重影響了棉花生產機械化的進度和普及。質優價廉的國產采棉機,為廣大棉農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同時也為擴大中國棉花種植面積,降低棉花種植成本帶來新的希望。
另外,中國三大棉區,由于土壤、濕度以及氣候的差異,棉花種植的周期和方式不盡相同。在長江流域棉區,由于土壤濕潤,陰雨天氣較多,機械選型配套就顯得十分關鍵,如果播種溝過深,就會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和生長。這就需要在推廣新疆經驗的同時,因地制宜,改進出更多適合本地生產的新機型。
振興棉業:“機械種植”和“集約生產”是關鍵
近幾年,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棉花機械化程度偏低,黃河流域棉花種植面積大幅縮減,大片的棉花田被小麥玉米代替。內地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直接導致軋花廠原料過少,抬高了紡織品的價格,不利于國內輕工業市場的穩定。近日,江蘇省還曝出因當地籽棉資源過少,無法滿足軋花廠開工生產的難題。
“機械種植”和“集約生產”,是振興棉花產業的關鍵。目前,冀魯豫產棉區主要還采取人工種植的模式,用工多、勞動強度大,人工采摘費用超過每畝300元,而機械采摘費用每畝僅為80元左右,棉花全程機械化種植較人工種植不僅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還將極大地緩解當前日益嚴重的農民人口老齡化問題,增加棉農收入。
隨著新時代農業政策的落實,“三權分置”、“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在確保土地承包權的情況下,擴大土地經營面積,不僅能夠促進棉花的集中連片生產,還有利于大規模的集約化管理。我們相信,學習新疆地區的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經驗,能夠補齊內地短板、少走彎路,幫助農戶實現致富發家的夢想!
來源: 農機技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