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螺絲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可以稱得上是源遠流長,但其真正被應用于工業領域其實還不到年。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是第一個描述螺旋物的人。阿基米德螺旋是一個裝在木制圓筒里的巨大螺旋狀物,主要用途是將水從一個水平面提升到另一個水平面,對田地進行灌溉。但螺旋物的真正發明者可能并非阿基米德本人,他也許只是描述了某個存在已久的事物,在記錄在案之前,螺旋物的存在有可能已經稀松平常。說不定是古代埃及的能工巧匠將它設計出來,用于灌溉尼羅河的兩岸。
阿基米德螺旋物在整個古代社會中的主要用途就是提水,并沒有人將其改造成為一種固定件。到了中世紀,木匠們開始使用木釘以及金屬釘子把家具連接起來,直至16世紀,制釘工人開始生產帶有螺旋線的釘子,這類釘子能夠更加牢固地連接東西。傳統的釘子逐步向螺絲釘進行過渡。
羅伯津斯基(rybczynski)證明手持的螺釘旋具,螺絲起子在中古時期就已經存在(最晚為公元1580年),不過到了十八世紀才配合有螺紋緊固件的商業化,開始廣為使用。
18世紀末,螺絲釘作為固定用件已經相當普及了,主要是因為那時已經產生了一種廉價的生產方法。在1780年前后,螺絲起子在倫敦出現。木匠們發現用螺絲起子旋緊螺釘比用榔頭敲擊能把東西固定得更好,尤其是使用在細紋螺絲釘上效果更為顯著。
而作為扣件的金屬螺帽和螺栓最早誕生于公元1550年前后的歐洲,在簡陋的木制車床上手工制成。
1797年,莫茲利在倫敦發明全金屬制造的精密螺絲車床。次年威爾金遜在美國生產一種螺帽和螺栓制機。這兩種機器都能生產通用的螺帽和螺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螺紋緊固件廣為使用之前,有許多不同的緊固方式。多半和木工及鍛造有關,和機械加工較無關,用到的概念像定縫銷釘及銷、楔形物、榫卯、楔形榫頭、釘子、鍛焊及其他用皮革或纖維打結后綁束起來。在十九世紀中之前,造船時會用開口銷、銷螺栓或是鉚釘固定,當時也有黏合劑,但種類不像現代這里多。
一直用十八世紀有機床可以大量生產螺釘,螺絲,螺絲釘后,金屬螺釘,螺絲,螺絲釘才變成常用的緊固件,此技術約在1760年代及1770年代發展,沿著二個分開的工藝途徑,但很快就融合了:木頭螺釘,螺絲,螺絲釘(用在木頭固定上的金屬材質螺釘,螺絲,螺絲釘)是用單一用途、高產率的機床加工,以及低量、模具車間式生產的v螺紋機械螺釘,螺絲,螺絲釘,可以選擇各種不同的螺距。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