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不少人愿意2020年可以開啟重啟。
不斷發展的疫情讓今年的中國經濟從一開始就進入了逆風局,實體門店遲遲不能開門,網店失去了實體門店、工廠的支撐,也處于罷工狀態。最近疫情進入了發展的拐點,今后走勢如何就看近一段時間疫情的發展。而事實上這也是中國經濟的拐點,經濟能否快速復蘇也就看近期一兩個月了。
對于汽車行業來講,連續兩年的滑坡讓車市呈現出了兩種情況:強勢品牌不斷瓜分市場,讓弱勢品牌日益艱難;豪華品牌價格不斷下探搶占中低市場。雙重打擊下讓本來份額就在減少的車市藍海里,可以瓜分的羹就更少了。
因此將目光瞄向***,也不失是一個好辦法。
最近在印度德里國際車展上就出現了不少中國品牌,包括了長城汽車、上汽乘用車、海馬汽車等,將壓力轉移至汽車文化萌芽發展中的印度,將根蔓延伸得更廣。不過在印度這塊地方中國品牌就可以順利發展嗎?是否會有大石頭擋在他們面前呢?
印度機遇很大,消費群體年經化
首先明確一件事情,印度作為神奇的國度,這里的汽車文化也十分獨特,由于人口眾多,但是土地并不廣泛,所以這里至今是以小車為主,但又并不像日本那樣偏愛k-car,印度人更喜愛摩托車。
據統計,2019年印度乘用車市場的規模達到了369.3萬輛,是除去中、美、日之外的第四大乘用車市場。但是就像gdp一樣,雖然總量很大,但是人均擁有量卻很少,據統計,2018印度千人汽車擁有量僅為22輛,到了2019年也才50輛,這一水平與15年前的中國十分相近。
2019年,由于全球的汽車市場都處于滑坡狀態,自然印度也不例外,相較于同期印度汽車市場銷量下滑了12.4%。但是由于本身人均擁有量就不大,所以所謂的下滑,也僅是那部分有錢人不愿意再買車了而已,其潛在市場的挖掘力依然十分巨大。
而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印度現在處于人口年輕化的階段,人口平均年齡為27歲,這類人群在未來的20年里,會成為消費的主力,對于高品質的生活有著更強的追求。
中國品牌增長放緩,***尋求突破
因此印度市場的機遇不言而喻。
在中國品牌到達印度之前,大眾、福特、通用以及鈴木等品牌早已經在這里進行布局,而中國品牌早些年有上汽集團和長城汽車在這里初步探索。2016年,長城汽車在班加羅爾設立研發中心,2017年上汽集團收購了在印度的通用汽車halol工廠。
可以說上汽與長城,早就在印度埋下了種子,就等發芽的時機。
而從去年開始,這兩顆種子開始發芽,首先是2019年的2月,長城汽車在印度設立了子公司,為今年購買塔里岡工廠埋下了伏筆,在今年2月5日的德里車展上,長城汽車包下了一整個展館,為自身打夠了臺面,接下來的印度本土化生產、銷售,也就順其自然了。
上汽集團則是在2019年的6月份推出了基于寶駿530推出的hector,并掛上了mg的標志,在印度去年11月的銷量達到了12909輛,一度出現了訂單積壓問題。
反觀二者在國內,長城汽車在2019年國內全年銷量近100萬輛,其中旗下的當家支柱哈弗汽車同比有所增長,但是增幅僅為0.44%,整個長城汽車同比微增0.69%;名爵汽車全年國內銷量近17萬輛,而***銷量卻達到了13.9萬輛,位列中國***銷量榜第一。
從數據上可以很直觀看出,往***延伸發展,是當下破局的有效手段,而印度恰好就是一個可以破局的寶地。
前有日韓堵路,印度車市依然危機四伏
中國品牌并不是盯上印度這塊肥肉的第一匹狼,也絕對不會是最后一匹。
之前也有提及,早在之前就有福特、大眾等老牌強手在此扎根,而在印度本土也有塔塔汽車這樣的龍頭企業,在此之上還有大量的日系品牌。根據印度媒體統計數據,日系品牌在印度汽車銷售份額占比達到了60%,緊隨其后的是韓系品牌,達到了18%,之后才是印度本土品牌。
可以看出,在前三名的寶座里面,并沒有老牌的歐美強企在其中。這也和印度的經濟水平有關,作為一個千人汽車擁有量僅有50輛的國家,購買力不夠是最大的原因。
長城汽車領頭人魏建軍曾經說過,如果不能在自家打勝仗,如何到別人家門口挑戰。長城在國內的直接競爭對手就是日韓兩大極具性價比的車系,就目前的數據而言,中國品牌進入印度,其還是得依靠超高的性價比。
事實上汽車產業在印度依然危機重重,大眾汽車即使是在15年前的中國,依舊占有一定的份額,但是到了印度卻遭遇了滑鐵盧,這和印度的國情有關。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印度人口預計將在一年后超過中國,但是其土地面積僅有328萬平方公里,約為中國的1/3,這就使得印度國情處于人多地少的情況。在大多數影視作品以及紀錄片里可以發現,印度的交通基礎設施十分落后,交通出行工具也以摩托這類小體積車輛為主。
除此之外,印度消費者與中國消費者也有著不同的消費觀念,其更多人愿意將一件物品價值榨取干凈,例如當地的火車以及摩托車,他們覺得對于日常生活已經足夠。這些國情上的限制,考研了中國品牌對于印度消費者口味的把控。
來源:中國著名品牌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