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匠”二字便鋪天蓋地,上到國家戰略、城市名片,下到企業車間,標簽化的口號隨處可見。時至今日,家居制造企業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與解讀已然偏離,一味強調其重要性,獨不見落地實施,要讓“匠心”轉化為看得見的優良
自“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匠”二字便鋪天蓋地,上到國家戰略、城市名片,下到企業車間,標簽化的口號隨處可見。時至今日,家居制造企業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與解讀已然偏離,一味強調其重要性,獨不見落地實施,要讓“匠心”轉化為看得見的優良產品,成為切實提升企業利潤的生產力,目前還很難。
一味追求產量**大化
從oem(代工生產)向odm(自主設計生產),家居行業被裹挾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迅速成長為萬億量級的行業。野蠻生長、高速發展的時代里,家居人享受到了攻城略地、跑馬圈地帶來的財富增長快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家居企業從銷售體系上搶訂單數量:快速搶占市場、簽約更多的加盟商、開設更多的直營店、全面布局一二三四線城市及鄉鎮級市場;從制造體系上增加產能,擴建廠房、設備、人員,千方百計提高人均生產效率。
在產能重壓之下,大多數家居企業一味追求產量**大化,超出了人、設備的負荷。人、設備的生產能力都有一個臨界點,過度追求產能,勢必導致產品質量的不穩定。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的產能極限,不為超限的訂單所動,沒有幾個家居企業能抵制住這樣的誘惑。
對“工匠”職業不重視
在常被視為工匠精神學習對象的日本、德國,人們以成為一個工匠為榮,小孩子以成為一個工匠為夢想。“工匠”二字對他們來說,是一份可以讓人快樂的職業:一方面通過制造產品寄托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一方面也得到了國家乃至全社會的尊重,在日本,擁有精湛技藝便可能被賦予“國寶級匠人”,在德國,連泥瓦工、水管工都需要參加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認定。在中國,父母們都期望孩子“學而優則仕”,國家的教育也以通識教育為正統,對“工人”這個職業一向是看不上眼的,臟、累、工資還不高,從曾經的鐵飯碗到無奈的選擇,“工人”的社會地位已不能回到國企改制前。
只要全社會對于“工匠”職業依然是不重視、不推崇,只要國家任然沒有系統的制度提升“工匠”的地位和價值感,就很難形成工匠精神良性生長的環境。
家居制造業越來越艱難
“如果你恨一個人,就讓他開家居廠吧。”在家居制造做了20多年的何老板,**近正慢慢將資金轉移到和朋友合作的酒店項目上,他認為家居制造業越來越艱難了。“現在廠房、人工成本都在漲,社保費用、環保整治費用、工人法律意識的提高等等,都壓得我們不堪重負;競爭對手增加、市場萎縮,我們不得不也打起了價格戰,利潤已降至底線。”何老板不是沒想過轉型升級,但是巨額的投資費用就像一個無底洞,看不到回報的日期。和何老板一樣,現在不少家居企業都轉戰酒店、餐飲 ,甚至是互聯網金融。市面上的熱錢無時無刻不在涌動著,真正能堅守在制造業的,除了資金,恐怕**難得的是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
“我們的小商品遍布世界,我們的游客卻去日本搶購馬桶蓋兒;我們的鋼鐵產量位居世界**,我們卻生產不出圓珠筆上那顆小鋼球;以市場換技術喊了30 年,我們還缺一部真正先進的汽車發動機;信息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我們每年耗費大量美元去進口那塊指甲蓋大小的芯片……”我們痛心于這樣的事實,并期待能重新回歸中國人本就具有的工匠精神。當年,我們的明式家居,曾讓世界驚艷和學習,我們的瓷器曾是絲綢之路上的珍寶,“工匠”的血液代代相傳,我們不該讓它冷卻。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