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國乳業可以記入史冊的一年。“乳業新政”的陸續出臺,吹響了乳業改革的“集結號”;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成為**中國乳業前進的指路明燈。而隨著大型跨國乳企紛紛聚焦中***同標繪世界乳業新版圖,中國乳業也即將揭開嶄新的一頁。
“香港限購”、“反壟斷調查”、“整合并購”、“奶粉進藥店”、“奶荒”等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詞語相繼出現,毋庸置疑的是,在即將過去的2013年,乳業市場再度經歷了又一個高調之年。對此,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研究員宋亮表示,在國家針對高價奶粉進行反壟斷調查、國內乳業并購加速及單獨二胎放開等多重政策紅利下,乳業將面臨新一輪變局。
奶荒背后的市場力量
僅就業績而言,快速增長并非2013年中國乳業的主旋律。盡管2013年行業整體情況穩中有升,但由于2012年9月開始出現的原奶供應緊缺、進而導致原奶價格上漲的狀況,已經對行業增速產生影響。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主產區生鮮乳平均價格同比增長超過5%,且7、8月份呈現加速上漲態勢,平均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一成。而今年的9~10月,原奶收購價從3.75元/公斤升至4.5元/公斤,漲幅高達20%。而根據對全國各省份29個牧場奶價的監測,全國平均奶價由7月份的4.2元/公斤上漲到10月份的4.7元/公斤。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所謂“奶荒”,其根源依然是“尚欠成熟的產業鏈”與“暴增的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
在宋亮看來,這兩年養牛成本上漲,加上人工成本上漲也比較厲害,奶農的比較收益出現下滑,因此中小規模養殖戶退出市場的速度很快,造成了總供給下降。
事實上,“奶荒”的背后,乳企同樣壓力巨大,除了品質,**對乳制品過度關注的另一個體現在于價格,稍有上漲即迎來**的密集批評,一邊是奶農收益下降,一邊是乳企漲價艱難,盈利成為行業的共同難題。
一個盈利能力受制于**、甚至受制于政策的行業顯然是無法健康發展的,而“市場決定論”對于此則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對此,有經濟學家指出,市場自由度的增加,將為食品、藥品、乳制品等受國家宏觀調控較多的行業帶來新的機會,也有助于解決當前制約這些行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宋亮認為,“當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能夠發揮充分的資源配置作用,制約行業發展的‘奶荒’問題將自然可以留給市場去解決。”
對此,有行業分析師指出,隨著市場主導作用的增強,未來行業內的資源配置將有望依據市場價格、市場規則、市場競爭,來實現效益*大化和效率*優化。
“這不僅有助于伊利、蒙牛等乳企更好地應對產品價格問題,在有效的市場協調機制的控制下,產業鏈內的利益分配問題也可以推動市場手段解決,*終形成一條健康的產業鏈。”宋亮解釋道。
“市場深度融合”促資源更高效配置
在多方政策利好下,外資乳企正以各種方式接踵涌入國內市場。2013年年末,食品巨頭康師傅與日本朝日集團旗下奶粉企業和光堂達成戰略合作,將在上海成立合資嬰幼兒奶粉進口銷售公司。而農牧企業新希望又醞釀在新西蘭新萊特投資生產全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并將在2014年初上市。
隨著國際品牌紛紛加碼中國,國內乳企將面臨全方位的挑戰。
事實上,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奏響中國深化改革新樂章的同時,一些改革的先行者們已經在用行動印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必然性。
在這方面,中國乳企**是先行者,而通過國際化布局已成為其資源優化配置的*佳方向。而2013年在國際化領域的布局初步成型,為中國乳業未來五年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越來越多的國內乳企正通過海外布局、技術引進等方式與國外乳業互聯互通。
據了解,2013年以來,伊利就已經三度出手,分別于4月在新西蘭投資奶粉項目,7月與美國*大的牛奶公司dfa達成戰略合作,11月與意大利乳業巨頭斯嘉達公司達成戰略合作。
在宋亮的理解中,“未來投資準入的放寬,將為更多有實力的乳企提供參與全球產業鏈合作的可能,這也是中國乳業實現資源更高效配置的*佳途徑。”
盡管上市乳企的年終財報尚未*終出爐,有行業分析師坦言,可以肯定的是,在新政策的多點帶動之下,中國乳業必將迎來一個集中受益階段,特別是伊利這種已經取得自身戰略收益的乳企,未來的發展將不可估量。
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