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余告訴記者,他曾到上海的“永和豆漿”店進行考察,目前他已開始考慮到大陸發展的問題。他說:“大陸人口多,市場大,我們不能失去太多的機會。”繼肯德基后,日前大陸的知名快餐永和豆漿也曝出所賣的“現磨”豆漿是用豆漿粉沖制的。永和豆漿餐飲企業總部相關負責人對媒體坦稱,他們門店所售的豆漿并不是“現磨”的,都是采用自產的豆漿粉加水沖制而成。豆漿門事件讓“永和豆漿”這個來源于臺灣、發展壯大于大陸的知名快餐企業蒙上了一層陰影。那么在它的老家臺北永和,豆漿是什么樣子呢?
推薦閱讀
“永和”不是豆漿店名
在臺灣,“永和豆漿”其實最早是“到永和喝豆漿”的意思。“永和”并不是一家豆漿店,而是位于臺北西南的新北市永和區,它與臺北市只有一條新店溪相隔。永和最早是臺灣原住民的地盤,它在郁永河的《稗海紀游》中被記載為“繡朗社”。在清雍正年間,福建漳州人大舉入臺墾殖,因為臺北已經被福建泉州人拓殖,所以漳州人就在陳賴章的率領下于1709年跨過新店溪來到永和墾殖。由于漳泉之間械斗在福建就一直打個不斷,所以漳州人希望移墾臺灣后與泉州人相安無事,這塊土地于是就被命名為寓意“永遠和平”的永和。由于臺灣很多公教人員(公務員、教師)承擔不起臺北的高房價,于是就紛紛跑到永和買房定居,永和因此也算得上臺北市的“臥城”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幾個祖籍大陸遠離家鄉的退役老兵,迫于生計,聚集在臺北與永和間的中正橋畔,搭起經營快餐早點的小棚,磨豆漿、烤燒餅、炸油條,漸漸形成了一片供應早餐的攤鋪。因為這些老兵手藝地道,磨出的豆漿新鮮營養,香濃可口,做出的燒餅油條色澤金黃,松軟酥脆,以致以豆漿為代表的永和地區的各種小吃店聲名遠播,傳遍臺灣全島。漸漸地,臺灣各地許多早餐店都打出永和豆漿的旗號來吸引客人。
永和豆漿的鼻祖是一家叫做“世界豆漿大王”的店鋪,如今仍坐落在中正橋頭。這家豆漿店是1955年由來自山東的退伍老兵李云增和同胞合開,最初名叫“東海豆漿店”,后改為現在的名字。它的名聲遍及臺灣各地,就連蔣經國也是這里的常客。就是到了夜晚,“世界豆漿大王”仍是饕客們的最愛,也成了大臺北夜生活的指標。
現在全臺灣到處都有以“永和”名稱開設的豆漿店,豆漿儼然已成為“永和”的代名詞。
現磨現煮味道新鮮醇厚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世界豆漿大王”已從當年簡陋的早點攤變成如今有4個店面、裝修簡潔的現代化大店,紅色的大招牌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
盡管豆漿店幾經裝修,但是口味沒改,許多臺北人常常專門跑來喝這里帶著淡淡焦味的豆漿。這里從早到晚,爐火不熄,人潮不斷。最受歡迎的除了冷熱甜豆漿和咸豆漿,還有油條燒餅、豆花、米漿、鮮肉包、蘿卜絲蛋餅、鍋貼、牛肉餡餅等中式點心。客人在店里可以看見師傅們現場做點心,一碗碗現磨現煮、甘醇濃稠的豆漿,一個個酥黃香脆的油條,依舊遵循著“新鮮”的傳統。
平日店里很熱鬧,節假日更是人滿為患。客人從老年人、中年夫婦到年輕辣妹,甚至還有不少藍眼睛的外國人,有時店門口還停著名牌跑車。
盡管多數人都認為豆漿是早餐,但是“世界豆漿大王”夜里的客人比白天更多,凌晨一兩點鐘,門口經常還停滿汽車和摩托車,店里專設的外帶窗口依然有很多人 排隊。
這里的豆漿價格比一般早餐店要高一點,豆漿20元新臺幣一杯,大概合4.5元人民幣,點心里最貴的是小籠包,一籠8個80元新臺幣(約18元人民幣)。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