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勾兌醋浮出水面,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據報道,全國每年消費的食醋達330萬噸左右,其中90%左右為勾兌醋,甚至市場上銷售的名氣較大的山西老陳醋中,其真正純糧釀造產品的比例居然不足5%。這也意味著消費者平常喝的基本都是醋精勾兌的。
當然,勾兌醋并非不允許銷售,它同樣符合國家配制醋的規定,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兌入食醋中的冰醋酸是食品級的還是工業級的以及勾兌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是否合乎標準等。與工業級冰醋酸相比,食品級冰醋酸雜質含量較少,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而工業級冰醋酸中含有的一定量雜質仍然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勾兌醋之所以引得消費者頗多抱怨,與一些食品企業的不良行為有密切關系。由于采用目前的檢測方法監管部門仍然不能清楚地分辨出工業級冰醋酸和食品級冰醋酸的差別,且無法準確地計算出配制食醋中釀造食醋的比例,一些不良商家就想盡辦法鉆法律空子,不僅采用價格較為實惠的工業級冰醋酸代替食品級冰醋酸,而且配制食醋中釀造食醋的比例也未達到“配制食醋標準”中規定的50%以上。
而勾兌醋的大面積存在也阻礙了釀造食醋的健康發展。相比較勾兌醋,釀造食醋發酵周期較長,大約為28天,山西陳醋更是達到兩三月甚至一年,如此長的周期必然增加了釀造食醋的儲藏成本,其優勢明顯弱于短時間即可制造的勾兌醋。另外,釀造食醋的基本原料主要是大米、高粱等糧食作物,其制造成本較高,綜合計算,生產1噸釀造食醋至少需要1300元以上,而勾兌醋的成本則相對較小,僅僅需要幾十元。制造成本差距如此明顯,無外乎勾兌醋會如此大面積泛濫。
在巨大成本壓力下,釀造食醋的終端銷售價格自然要高于勾兌醋,這無疑趕跑了一些對價格較為敏感的消費者。而更為可悲的是,目前市場上勾兌醋自稱釀造食醋的例子比比皆是,這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為嚴重阻礙了釀造食醋企業的發展,不僅其競爭市場被瓜分,企業利潤、產品促銷等方面更是處于劣勢,不得不被迫退出釀造食醋市場,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勾兌醋的市場。總的來說,在檢測技術尚不先進、標準尚不完善的背景下,釀造食醋終究難敵勾兌醋。文/中投顧問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