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稻田養蟹……9日,記者探營農博會時看到,位于現代種植業的水稻種植區,在本屆農博會期間將展示多樣種養殖結合方法。“與時俱進地引進一些新品種,向農民展示一些生態增產模式,不但有利于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也有助于農民拓寬增收致富的渠道。”農博園技術員姜曉明稱,推廣生態增產模式對于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稻田養魚水稻可增產10%至15%
技術員表示,在稻田中養魚,水稻可以為魚遮光蔽日,魚可以為水稻除草、除蟲、疏松土壤,并改善通氣和光照條件,還可以為水稻提供養分。這種稻魚共生模式,在一般情況下,綜合效益是單純種稻的2至3倍。比單純種植水稻,可節約人工、肥料、農藥,水稻能增產10%至15%;比單純養魚,可節約飼料和水、土地等。
稻田養魚以草魚為主
稻田養魚應以水稻為主,兼顧養魚。這一指導思想是根據稻魚共生理論,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魚共生關系,將原有的稻田生態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轉化,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排泄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根據促進水稻增產兼顧養魚的指導思想,技術員建議稻田養魚應以草魚為主,因地制宜搭配一些鯉和尼羅羅非魚等。
稻田養鴨可降低防蟲害開支
“鴨子、水稻、害蟲形成了一個生態循環鏈,稻池里滋生害蟲,鴨子吃蟲幫水稻除害,鴨子的糞便又為水稻施肥……水稻不用噴藥、施肥,鴨子也不用再喂食了。上述幾種生態種養殖方式,不但有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平衡,還能通過生態調節來降低防蟲害的開支,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是大有益處。稻鴨或是稻魚聯合養殖重在農藥和施肥的配比,一旦過量,稻田里的雜草是除凈了,但魚或鴨也會死亡。且魚、鴨在稻池里不能混養。”技術員姜曉明講解說。
同理,稻田養魚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優化,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技術員告訴記者,由于稻田養魚,相應加高加固田埂,開挖溝凼,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
稻田養魚對環境改善作用主要表現為其具有較好的滅蟲效果。技術員說,據測驗,養魚的稻田比不養魚稻田蚊子幼蟲密度低80%,主要是稻田養的魚食用了大量的蚊子幼蟲和螺類,并且可以降低瘧疾、絲蟲病及血吸蟲等嚴重疾病的發病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