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午后茶、法國飲用水、丹麥餅干、瑞士糖果等琳瑯滿目的進口食品,以其獨特的口味吸引著部分消費者。然而,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最新一期通報信息中,樂天牌巧克力粒、安利果蔬預混物等167批次進口食品出現(xiàn)在不合格食品名單上,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覺得“很受傷”。那么人們對進口食品又抱以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呢?
目前比較常見的進口食品主要有奶酪、黃油等奶制品;麥片、餅干、咖啡、 糖果、飲料等休閑食品。花花綠綠的包裝下,這些進口食品的價格大約是國產商品的5~10倍。比如說同一個品牌的可口可樂,1瓶進口160毫升迷你裝也要比國產 355毫升裝的貴幾倍。盡管進口食品價格昂貴,但在市場上卻依然受寵。一些消費者將購買進口食品作為一種時尚,同時也是對高品質食品的一種追求。“覺得買這種時尚一些,包裝也精美一些。國外的質量還是覺得安全放心一些吧。”
部分消費者將進口食品的高價認同為安全、營養(yǎng)。但是,當被問及是否查看了進口食品包裝上的有關標簽時,大家都顯得有些茫然。“進口的,應該就是這樣子的吧。有些都是韓文日文,看不懂,買的時候其實還是有些擔心的。”
一些進口食品包裝上面只有韓文和日文,沒有中文標簽,有部分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簽上雖然寫明了產品名稱、配料等內容,但是使用方法、保質期等等卻沒有標注……不完整的食品信息,相對較高的銷售價格,再加上近期進口食品屢屢出現(xiàn)在不合格食品名單上。對此,不少消費者在對待進口食品的態(tài)度上開始逐步變得理性起來。“產品信息看不太懂,還是覺得不太安全。沒必要經常吃。也不是說國外的就一定好,國產的也不差啊。任何國家的食品安全都不是絕對的。”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