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剛剛出現回落,雞蛋價格又漲至近年來新高。
從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7月份數據來看,食品價格此次上漲幅度為14.8%,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4.38個百分點。
像豬肉、雞蛋之類的食品價格的上漲,在影響廣大消費者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當前一段時期,物價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央行最新發布的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指出,要“繼續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國家發改委表示要重點采取“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嚴厲打擊囤積居奇、炒作、價格壟斷等違法行為”等四項措施穩定物價。
對此,有分析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理順價格體系尤為重要,不僅僅是農產品的價格,還包括資源價格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但現在問題的關鍵是,一邊是資源類價格在上漲或存在漲價的預期,如電價、油價等,另一邊卻是國家發改委約談食品、日化等生產企業以抑制居民生活支出的加大。這看似都有各自合理的邏輯,但是,實際上還是體現了穩定物價情況下的一種計劃價格思維,而這種思維是否能真正地、長久地起到作用,達到預期的效果,顯然是需要時間檢驗的。
其實,更確切的說,這是對商品價格所進行的一種干預,但這種干預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行政手段的目的,是疏導價格回歸市場,同時平衡引發的民生問題,調節經濟質量和方向。而該是市場的,定價權就應該還給市場。
因此,關鍵還是要明確改革思路,打破權益體制,讓越來越多的商品價格由市場來決定。
那么,這又該如何做?
以農產品為例,應該說,農產品價格體系的穩定非常重要。去年,為何會有“蒜你狠”、“豆你玩”等現象的出現,筆者認為主要還是農產品流通體制不合理、市場供給和需求雙方權利不平等,市場機制不健全。因此,這就需要在對囤積炒作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的同時,也要完善農產品的流通體制,壓縮中間商定價權,擴大生產者和消費者定價權,增強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能力,健全農產品市場機制。
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農產品主要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最低收購價,通過采取價格支持增加補貼等多種方式,逐步提高種地的效益;要加大農產品生產投入和科技及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減少災害性氣候造成的損失,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這只是針對農產品而言,對于一些壟斷行業,如能源、電力等,必須打破上游行業的盈利寡頭壟斷模式,通過包括財政政策等在內的方式向下游傾斜。
當然,理順價格體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快速完成的事,而是一個穩步推進、有保有壓的全方位理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