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網絡上出現數篇報道,對雨潤集團在全國各地所投資開發的農業產業化項目進行質疑,重點指責其在各地項目發展過程中,享受到了額度不同的農業產業化補貼,引起廣大讀者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由于相關報道涉及對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質疑,如果沒有對國家農業補貼政策的梳理、對網絡流播消息的正本清源的整理和還原,勢必會影響到社會公眾對國家相關農業政策的理解、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正確認識與判斷,結果必將會阻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業、農村與農民的扶持與帶動機制的正確發揮。
本文從國家的農業產業化補貼政策、農業產業化帶動機制和雨潤帶動農民致富等幾個方面入手,來剖析國家的農業產業化補貼政策。
補貼是國家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三次產業結構的劃分中,位居第一次產業的農業和畜牧業是基礎,其屬性是取自于自然界,我國目前正處于第二次產業發展的初期,即工業化的早期階段,中國三次產業的總體特點是:第一產業50%的就業人數僅創造了15.4%的gdp,其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第三產業以28.6%的就業人數創造33.5%的gdp,也落后于第二產業以21.4%的就業人數創造51.1%的gdp。
第一次產業連接的是占中國主要人口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意義明顯。但是,中國第一次產業的生產力水平仍然是非常低下的,需要第二次產業的反哺和帶動,為此,國家各部委和各部門陸續出臺了有關農業扶持政策,通過帶動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的方式,來支持和促進農業的發展。
對農業產業化領域給予補貼是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且支持力度遠遠高于中國。1995~2003年歐盟對農業產業補貼在850億歐元左右,2001年美國對農業補貼額高達970億美元,相當于其農業總產值的50%。
在農業部的資助計劃體系中,分別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科技跨越計劃、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科技項目;國家發改委的支農項目有: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等;國家財政部的支農項目有: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等;國家科技部的支農項目有: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資金項目等。
與國家各部委的支持與補貼政策相對應,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也針對各地區的發展情況和財政實際,陸續出臺了各類扶持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措施,額度在幾千萬元到數億元不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