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報針對地溝油監管的報道引起相關部門關注。昨天,市人大舉行的“地溝油”及食用油安全監管專題會上,多位市人大代表質疑“地溝油”監管過程中種種“說不清”的缺失,并呼吁能夠盡快從源頭上取消零售散裝油以及餐廚垃圾回收收費制度。
非正規油總量“說不清”
“目前全市每天的廢棄油脂的總量是多少?其中非正規收取占市場比例有多大?”對于市人大代表沈偉的提問,在場的市食安辦、市綠化市容局、市工商局、市食藥監局的相關負責人竟無一人能給出具體的數字。
現有數據是:2009年,本市共收運“含油廢水”并經初加工提煉成廢油脂的量為1.05萬噸,平均每日29噸;2010年,平均每日27噸。目前平均每日29.5噸。這些廢棄油脂主要由有資質的環衛作業企業收取的,大量“一個桶、一把勺、一輛自行車”撈油黑戶未納入統計。
“廢棄油總量有多少?在各種廢棄油中,哪塊是最迫切需要完備監管的?沒有確切的說法。”沈偉代表為此感到很失望。
地溝油流向“說不清”
地溝油收取后流向何處,相關部門依然無法給出確切答案,但承認存在外流現象。
廢油脂初加工的正規渠道是,由本市11家企業設置了11個粗加工點,對打撈的“含油廢水”進行除雜質、脫水等初加工,制成含油95%左右的廢油脂,出售給廢油脂處置廠,即2005年由原市市容環衛局通過招標確定的上海中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綠銘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處置產品為初甲酯,然后加工為燃料油或生物柴油。
監管部門也有困惑。市食安辦主任閻祖強說,經粗加工廢棄油脂的收購價格,本市和外省存在900元左右的價差,導致本市粗加工企業將廢棄油脂銷售到外省處置,外流問題客觀存在。
正規渠道尚且如此,大量隱藏于本市城鄉結合部的“黑加工點”就更加難以監管。
廢棄老油檢測方法“說不清”
肯德基炸雞油4天換一次的事件,安培代表調查過,他說很多門店晚上用清油粉進行所謂的“清油”,第二天再倒進新油,這種重復利用,卻沒有鑒定標準和檢測方法。更讓他擔憂的是,鑒別餐廚廢棄油脂的方法也一樣“說不清”。
市食藥監部門承認,鑒別餐廚廢棄油脂與正規食用油的檢測方法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發展。盡管國家層面和本市相關方面都在對此開展研究,但快速、準確、權威的方法仍在研究中。“餐廚廢棄油脂的鑒別是世界難題。”相關部門表示,目前市科委已經立項,正在抓緊研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