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來一盆螺螄,烤幾串螺肉。炎炎夏日,不少市民偏愛吃螺。不過,近日在成都等地爆出“毒螺”事件,部分食客因誤食織紋螺而被送進醫院急救。記者昨日采訪獲悉,該螺已是滬水產市場禁售水產品。不過,不能排除一些夜排檔或小攤點在加工中混入的狀況,市民還需多加當心。
近日,成都市發生了兩起因在市場上購買和食用小海螺引起的疑似食物中毒事件,3名疑似食物中毒患者正在接受治療。據初步判斷,可能是患者食用的小海螺中混有織紋螺等含有河豚魚毒素或貝類毒素的海螺,造成神經毒素中毒。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獅螺、麥螺或白螺,其外形特征表現為尾部較尖,螺體細長,盛產于浙江、福建、廣東沿海,食物主要是海里的藻類,各種毒素在其體內慢慢累積,從而會形成一種麻痹性貝類毒素。一顆小小的織紋螺就有可能致人喪命。人食用織紋螺后,會因神經傳導中斷而中毒,患者會先出現口、唇、舌、手指發麻,然后頸部發麻、四肢無力、步態蹣跚,言語含糊不清,嚴重者出現昏睡,呼吸肌麻痹而致死。
記者從銅川路等水產批發市場了解到,衛生部對織紋螺曾發布公告,要求任何餐飲單位不得采購、加工和銷售織紋螺。滬上水產品同樣對其實施禁售,目前本市的批發螺類多為花螺、黃螺和香螺等,暫未發現有商戶私下經營織紋螺。
不過,市場相關負責人也指出,一些排擋和小飲食店的進貨渠道并不透明,不能排除一些織紋螺魚目混珠進入的現象。因此,也需要提醒市民,一旦食螺后出現口唇麻木等類似神經系統癥狀的,要立即到醫院就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