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然而,這些在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的蔬菜,更是和農藥一起度過“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種農藥,一個茄子一次性混打4種農藥,剛噴過農藥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來,運往市場銷售。
記者近期追蹤安徽部分蔬菜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后發現,3個流通環節的農殘檢測竟一路“綠燈”,對于蔬菜的農殘檢測,有關部門回應稱既“管不住”又“管不全”。
調查
給蔬菜“喂”農藥 菜農“想當然”
“現在種菜不容易,三天兩頭要打藥,基本上沒有不打藥的蔬菜。”正在給豆角打藥的合肥菜農66歲的王明城說,這個月基本上是每天一打,不打藥蔬菜就沒有收成。
老王家種了3.5畝豆角,從4月初開始播種,現在即將下市。在不遠處的溝塘邊,記者仔細地數了數,他一共打了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等3大類11種農藥。其中,殺蟲劑有7種,有點陣氟氯氰菊酯、功卡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殺菌劑有3種,有田園農博士毒氟磷、中保克毒寶嗎啉胍等;殺螨劑有1種,是噠螨靈。
有些蔬菜一天一打農藥,未達安全間隔期就采收。來自廬江的菜農章天保說,小白菜的病蟲害太多,特別是夏天。賣藥的說幾天一打,要有安全間隔期,他們看到蟲子哪能放心,基本上就是一天一打。“有時當天打藥,第二天就采收。”他顯得很無奈地說。
劑量也由菜農自己說了算。和縣菜農戴繼霞說,這幾天,她家的茄子葉子出現蟲害。為了圖省事,她把農藥經銷商給的聯苯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等4種農藥,混在一起一次性打完了。“現在打藥,還不是全靠自己摸索?反正遲早都要打的,不如一起打了算了。”
“想當然”打藥對菜農來說,其實是無奈之舉。“打一次藥差不多要花40元錢,到現在為止,光買藥就投入1500元了,賣茄子的錢還不夠本。”戴繼霞說,如果沒有病蟲害,誰想打藥?現在病蟲害太厲害了,不打藥蔬菜就要減產甚至虧本;如果有人指導,誰還會亂打,這不是浪費錢嘛!
農殘檢測“漏網”流程
第一個環節(菜農-產地批發市場):8月3日凌晨4:30,菜農戴繼霞和丈夫到菜地里摘茄子;7:45,他們將幾筐茄子裝上拖拉機,拉到附近的卜集蔬菜批發市場,賣給了專跑馬鞍山的商販曹老板。這個環節沒有農殘檢測!
第二個環節(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4日凌晨1:30,曹老板的一車茄子經過一路奔波,到達馬鞍山安民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該市場是安徽省第二大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個環節也沒有農殘檢測!
第三個環節(銷地批發市場-銷地農貿市場):4日凌晨3:22,來自馬鞍山香源農貿市場的攤販吳老板,在曹老板處批發了25斤茄子;6:30,吳老板將批發來的菜送往香源農貿市場,開始零售。這個環節還是沒有農殘檢測!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