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11年上半年產品質量基本狀況。其中,國內生產加工食品方面,國家監督抽查醬油、食醋、醬、碳酸飲料、茶飲料、果蔬汁飲料、植物蛋白飲料、瓶桶裝飲用水、食糖、方便面等10類1393家企業生產的1490種食品,批次抽樣合格率為95.6%,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
檢測結果顯示,食品常見問題依然存在,如瓶桶裝飲用水、醬、食糖等產品存在微生物指標超標、食品添加劑使用控制不當、蛋白質含量不達標等問題。據消費者投訴,在流通領域依然存在經營者擅自更改生產日期、銷售過期變質食品等問題。
諸多食品安全的存在,暴露出我國在這一方面的不足,造成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監管力度和廣度有限以及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身安全意識不足和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食品消毒滅菌方式不當。
針對這一問題,主要的解決方式便是“內外兼修”,打出一套國家監督管理部門和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結合的“組合拳”,方能標本兼治。
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稱,以后將繼續加大對食品的質量安全監管,加強與農業、工商、衛生、公安等部門的配合,繼續保持打擊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高壓態勢,加大食品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力度。出臺新的食品安全發面的法令,加強處罰力度,對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嚴肅處理,定期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以及商場超市等場所進行抽檢,加大排查力度。國家的外部監督管理手段是堅決的,“外部的修煉”也正在逐步加強,國家食品監管的法令也在逐步完善。
其實食品安全問題更為重要的一環是在于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身,也正是這“內修”。食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絕不想發生安全問題,小銷售環節,同樣也是這樣。有點企業為了追求利益,延長銷售時間,添加禁止的使用的添加劑,有的則采用質量不過關的原材料等等。同時,有些企業不注重員工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培訓,導致生產環節滅菌消毒不嚴格,從而出現了問題。一個企業想長期生存下去,就需要做好以上每個環節的工作,自身品牌的樹立,也是對老百姓的負責。那么,具體該怎樣才能練好這內功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