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扇貝上市的季節,市場上卻難覓山東威海本地扇貝。24日,齊魯晚報《部分扇貝養殖戶減產一半》的報道引起了市民的關注。山東省威海市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自5月起,威海市部分近岸海域微型藻類顯著增加,對淺海、灘涂貝類養殖構成威脅,不過威海沿海海域以往并沒有關于微藻的觀測記錄。
據工作人員介紹,許多專家和研究單位來到威海,根據多方檢測分析結果,以及綜合山東大學海洋學院等科研院專家總結,所有檢測結果普遍支持一個觀點:水色異常的近岸海域浮游生物量顯著增加(葉綠素含量提高),正常情況下浮游生物中的優勢藻類豐度降低。這種微型藻類通過繁生,抑制了硅藻、甲藻的繁衍。專家們普遍認為這種微藻為小球藻的一種,有可能就是蛋白核小球藻。
山東省威海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認為,每逢春夏之交氣溫顯著變化時節,威海近岸均會出現海水渾濁、透明度下降的情況,但持續時間較短。而今年持續時間較長,初步判斷,海水物理條件變化,引起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發生了演替,粒徑較大的單細胞藻類逐漸被粒徑小、光合效率較高的微藻替代。
山東大學海洋學院的專家認為,入春起海水溫度提升緩慢,情況較為特殊,可能為這種微藻提供了適宜的繁衍條件,因而導致旺發。而貝類對微型小球藻的濾食效果和消化能力不佳,而小球藻旺發導致了單細胞硅藻等適口餌料豐度降低,從而造成養殖貝類食物短缺,可能是造成淺海筏式養殖貝類生長緩慢和苗種、小規格貝體死亡的原因。
不過,山東省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認為,養殖扇貝生產緩慢和死亡的原因可能是網籠因大量微生物代謝分解形成污泥,堵塞了網眼,造成養殖貝類無法濾食生物餌料而造成的,與微藻旺發沒有直接關系。
漁業部門工作人員提醒,養殖戶的池塘養殖要及時通過納排水,降低池塘微藻密度,防止微藻密度過大而短期內大量死亡;夜間要加大增氧量,避免缺氧。截至目前,威海海域水質已經逐步變清,經過漁業部門檢測,微藻已經逐步減少。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