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為貴,動物中藥同樣遵循著這條法則。以天然麝香等為主要原料的片仔癀近日將內銷價每粒上調40元人民幣,外銷價每粒平均上調6 美元,并稱今后還將根據原料狀況相應調整產品價格。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獲悉,因驢皮資源稀缺導致成本高企的東阿阿膠,也在考慮對阿膠原塊再度提價。
“在今年年底前若出現供應上的缺口,我們就會繼續提價,但幅度會比較小。”東阿阿膠總經理秦玉峰告訴記者。鑒于此前已有高密度的提價,再度提價將較為謹慎。
“相比植物中藥,動物中藥的資源枯竭要嚴重得多。”中藥材天地網信息中心主任賈海彬表示,在成本日益走高而養殖收益低下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動物中藥逐漸稀缺,其中不少很可能在未來被列為限制流通品種,從而不斷推升其價值。
片仔癀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天然麝香,由于麝是全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國家對其流通嚴格限制,對片仔癀的供應也采用配額制,因此公司曾一度面臨產能嚴重短缺的窘境。2007年起,公司投資建設養麝基地,目前已養殖麝約1300~1400頭,但仍難以突破產能瓶頸。
“一頭麝的養殖成本在2000元/年,國家對此并沒有補貼,只有通過科研項目得到十幾萬的研究經費。”片仔癀董事會秘書林紹碧表示,除了麝香之外,另一原料天然牛黃從去年年底至今已經提價30%~40%,約17萬~18萬元/公斤。
社會變遷也使得不少傳統藥用動物逐漸開始稀缺。拿阿膠原料驢皮來說,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以毛驢代步作為交通工具急劇減少,毛驢作為食材又不普遍,因此農戶對毛驢的養殖積極性持續下降。今年驢皮每公斤再度上漲15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目前,一些難以規模化養殖的野生動物由于生存環境持續遭到破壞,數量持續下降,供需矛盾日益凸現。不過,原料稀缺,對以動物為主要原料的中成藥生產企業來說,是否形成利好還很難判斷。賈海彬認為,一旦國家未來收緊稀缺品種的供應,企業很可能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被迫退出已有的優勢領域。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珍稀中藥犀角就被明令禁止使用,使得中藥老字號同仁堂不得不停止生產銷售其主打產品犀角地黃丸。
以上信息為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