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報道:昨日,廣州市消委會公布了對市面上60批涼果蜜餞樣品的比較試驗結果,所檢項目全部符合標準要求的有41批次,達標率為68.3%。但有多達13批次產品存在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問題,占樣品總數21.7%,而廣信食品廠生產的多款產品位列其中。
涼果蜜餞是指以果蔬等為原料,經用糖類腌制加工而成的傳統特色食品,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市消費者委員會工作人員從各超市和個體零食店鋪購買了60批次樣品,預包裝和散裝各占30批次,委托廣東省質量監督食品檢驗站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所檢項目全部符合標準要求的樣品有41批次,達標率為68.3%;若剔除純標簽不符合的2批次樣品,則內在質量符合43批次,達標率為71.7%;而預包裝樣品的合格率稍高于散裝樣品。
檢測發現,涼果蜜餞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比較突出,共13批次樣品不合格,占總數的21.7%。新興縣聯生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烏梅(廣式涼果)(生產日期2011.04.26,規格400g/瓶)等2批次樣品存在超量使用著色劑(胭脂紅/亮藍/莧菜紅/日落黃);深圳市寶芝霖食品有限公司經銷的散裝話梅皇(生產日期2011.05.17)等3批次樣品超量使用了甜味劑(糖精鈉/甜蜜素);廣信食品廠生產的稱重玫瑰梅條(生產日期2011.02.08)、檸檬姜(生產日期2011.03.05)等7批次樣品超量使用防腐劑(苯甲酸);深圳市寶芝霖食品有限公司經銷的散裝甘草話梅(2011.05.17)二氧化硫殘留量超標,還被檢出鉛含量超標。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寶芝霖食品有限公司經銷的多款產品、廣信食品廠生產的多款產品均被檢出問題較多。
專家指出,食品中適量添加食品添加劑是為了改善食品的外觀和口感,在標準要求的范圍內添加是安全的。但人體如果長期大量食用該類食品,就會因攝入過量的著色劑和甜味劑而對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而長期大量攝入過量苯甲酸也會對人體的肝臟和腎臟造成一定的危害。
市消委會指出,各生產廠家在使用食品添加劑和標簽方面仍需加強規范。在標簽不符合標準技術要求的樣品中,大部分是由于產品添加了著色劑或防腐劑卻未在標簽上標注其具體名稱,還有產品在超市柜臺和食品簡易包裝上標識的產地不一致,這些行為構成對消費者知情權和安全權的侵害。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