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牛”在向路過的市民兜售月餅券。
湛江,“黃牛”在向一名路過的市民收購月餅券。
月餅券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月餅有多暴利?業內人士解密百多億市值“月餅經濟”
月餅券是什么?是一張可以換取月餅的紙券?絕不僅限于此,在一張張花哨的月餅券背后,隱藏著一整套龐大的“虛擬經濟”,它的流通過程是一條灰色利益鏈。
有時候,廠家在賣給你月餅券的同時,并未生產出相應的月餅。廠家僅憑這張自己印的“紙”,層層流通轉回自己手中,就可以賺取相當于券面面值20%的真金白銀。有人把它類比為“期貨市場”。
一張小小的月餅券背后究竟隱含著多少潛規則?“月餅經濟”將走向何方?請看本報記者深入行業內部所做的調查。
文/圖 本報記者邱瑞賢、楊洋、關家玉 (署名除外)
中秋節假期前,廣州某公司管理人員梁女士手頭仍有十多張不知如何處理的月餅券。“從來不愛吃,但是年年都要送來送去。我就一直想不明白,每年市場上這么多的月餅,到底是被誰吃掉的?”
梁女士的疑問有數據支撐,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廣州市民平均每人吃三塊月餅,吃月餅的量呈逐年遞減的趨勢。
然而與此背道而馳,廣州的月餅銷售量卻逐年增長廣州主流月餅生產商的月餅銷售量每年都呈10%的增長。吃月餅的人越來越少,但月餅卻越賣越多,這究竟是為什么?
黃牛的算盤:
“干一個月,夠半年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