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家住太原市南內環街的劉女士,從一家專營小零食店里買了幾盒包裝精美的韓國進口餅干。孰料回家打開準備給孩子吃時,一股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肯定是過期食品。這么貴,還是過期食品。”劉女士遂找到商家理論。雖然退了錢,但劉女士心中依然氣憤難平。
與劉女士有同樣經歷的,并不在少數。一些消費者在被這些進口食品“華麗”外表吸引的同時,忽視了商品標識不清、進貨渠道不明等問題。太原市工商局近期對進口食品的檢查情況顯示,進口食品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無中文標識或中文標識不規范。二是無進口食品檢驗證書;三是國產食品冒充“進口食品”。
針對以上問題,9月7日,太原市工商局發布今年以來第二號消費警示。提醒廣大消費者,在購買進口食品時,要做到“三看”。
一看標識。按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有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說明書應當載明食品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以及成份、生產日期、保質期、貯藏指南等。對無中文標簽或標簽上主要內容缺失的進口食品,建議不要購買。
二看“ciq”標志。“ciq”(中國檢驗檢疫的縮寫)標志,證明其經過中國進出口檢驗檢疫。如果沒有通過規范的程序、合法的渠道進口,未經檢驗檢疫合格的外來食品可能會存在著安全隱患。如果是沒有,要謹慎購買。
三看《進口食品衛生證書》。該證書是檢驗檢疫部門對進口食品檢驗檢疫合格后簽發的,證書上注明了進口食品的生產批號等詳細信息,是進口食品的“身份證”,如果食品經營者出示的食品衛生證書與貨物不相符,建議慎重選購。記者曹秀娟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