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哈爾濱采訪發現,當地正規廢油脂處理企業因搶不過“黑作坊”面臨原料困境,全市至少九成餐廚垃圾及廢油脂去向不明,令人擔憂。
正規廢油脂處理企業“吃不飽”?
作為哈爾濱市環保局發布的兩家符合規定的廢油脂處理單位之一,哈爾濱工業廢物交換中心于2010年6月建成投產。該中心管理廠長路緒春介紹說,由于原料不足,一年多以來生產線運轉時間加起來只有4個月。
據介紹,哈爾濱工業廢物交換中心專門回收餐飲單位多次烹炸后的廢油脂,加工成肥皂銷售。路緒春說,用廢油脂生產出來的肥皂比市場價格低1/3,目前主要銷往周邊各縣市,銷路很好。工廠年處理廢油脂能力近700噸,但一年多只回收到150多噸。目前,與中心簽訂廢油脂處理協議的餐飲單位和食品加工企業只有70多家。
另外一家正規廢油脂處理單位哈爾濱金泉環保能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面臨同樣的困境。公司負責人宣偉說,公司日處理廢油脂能力為30噸,今年3月試生產以來,每7到10天才能開工一次,每次開工4口蒸鍋還裝不滿,因為業務少,部分工作人員已經辭職。
記者從哈爾濱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了解到,哈爾濱市餐飲單位超過7000家,日產餐廚垃圾和廢油脂500多噸。與正規廢油脂處理單位簽訂協議的餐飲單位不到1/10,其餐廚垃圾及廢油脂去向令人擔憂。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