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大半個城去兌換一盒月餅,卻被告知“請到別店”;排長隊輪到了卻得知沒貨了……昨天是中秋節(jié),絕大多數(shù)月餅券已經(jīng)到期,忙著把薄薄月餅券兌成實在月餅的市民紛紛感慨,領個月餅,真是有點煩。(《東南網(wǎng)》2011-9-13)
按照正常的邏輯,月餅券對于商家與消費者應該是一種雙贏之舉。消費者買月餅券,可以讓自己花較少的錢得到更多的實惠。而商家則可以在月餅這種“壽命”很短的食品生產(chǎn)上,做到心中有數(shù),避免盲目生產(chǎn),大大降低了經(jīng)營的風險。
但在實際經(jīng)營中,一些商家看來一旦錢到手,態(tài)度就發(fā)生了變化。一方面將兌換時間限制得很死,讓消費者在時間上必須去死死抓緊,否則,中秋節(jié)必不可少的月餅就可能成為畫餅。另一方面在消費者兌換的時候,又玩起了“這里不是兌換點”、“斷貨了”等等花招,生生將一張月餅券變成折騰消費者的“折騰券”。一旦消費者經(jīng)受不了那樣的折騰,那么就自動放棄吧!即便幾經(jīng)折騰終于兌換到了月餅,那過節(jié)的心情不是早已被折騰得快要沒有了?
按照市場營銷理論,商家要做的事應該是千方百計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想方設法讓消費者感到方便與滿意,讓消費者成為自己忠實的粉絲。商家所做的所有事,主觀上都是為自己,但客觀上又必須首先為消費者著想,商家如何對待消費者,消費者就怎樣回報商家。商家只有將消費者真正當成上帝那樣尊重,商家才可能擁有大量的消費者群體,商家的生存與發(fā)展才會有保障。可是一張小小的月餅券,就將一些商家的商德照了個清清楚楚。如此對待消費者,如果算小賬,商家可能會笑得十分燦爛。但要是算大賬,算長遠一點的賬,商家恐怕會后悔不迭!
折騰消費者的事,商家是萬萬不能做的。希望商家不要在這個問題上“不信邪”。
來源:光明網(wǎng)
以上是網(wǎng)絡信息轉(zhuǎn)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