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收割完小麥,內蒙古的一些糧食主產區主打農作物雖然還不到收割時節,但記者處處都能看到豐收的希望和農牧民一張張輕松的笑臉。豐收的希望來自哪里?在采訪內蒙古部分糧食主產區和相關部門的時間里,所到之處都能聽到這樣的共同感受:水利的進步、政策的扶持是糧食連年豐收的關鍵。
盡管已經進入九月,內蒙古喀喇沁旗福順村的玉米膜下滴灌項目區萬畝山坡地玉米綠意盎然,長勢正猛。這片玉米地是赤峰市“十二五”提出實施1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一角。還在前兩年,這個村的耕地灌溉方式一直沿襲傳統的“大水漫灌”。改為膜下滴灌后,土地的條件幾乎沒變,但土地的增值卻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每畝比原來旱坡地平均增產700公斤,人均增收2980元。
地處內蒙古西部的巴彥淖爾市,是有名的“河套灌區”,該市在一些耕地條件不太好的地區實施膜下滴灌項目后,同樣產生了巨大效應。烏拉特前旗瓦窯灘村萬畝膜下滴灌試驗田內玉米、葵花、番茄等均呈現了豐收的景象。讓這個村村民最感興趣的是,膜下滴灌能將水和化肥直接滴到作物的根部,省工省時省水省肥省電,非常符合實際。該旗通過財政獎補、農民自籌、企業投資等方式籌資4000多萬元,在山旱區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對于集中連片配套滴灌在2000畝以上、5000畝以下和5000畝以上,且機電井關閉1/3的項目區,每畝分別補貼200元和300元。這一政策出臺以后,深受山旱區廣大農牧民歡迎,膜下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迅速推廣,全旗已推廣高效節水灌溉種植面積7.25萬畝,其中膜下滴灌溉6.95萬畝,時針式噴灌3000畝。這一政策措施也被山旱區農牧民親切地譽為“最大的民生工程”。
據了解,內蒙古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超過了1億畝,達到10880萬畝,比上年增加了377萬畝。新增設施農業面積70萬畝,達到380萬畝。“大部分地區農作物長勢良好,豐收在望。這無不得益于近幾年來內蒙古各地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完善科技支農體系建設,出臺了多項促進糧食生產發展的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自治區農牧業廳相關工作人員說。積極推廣優良品種種植,注重模式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等實用技術的應用,全區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比重逐年增大。此外,由于內蒙古各地普遍開展了大規模的以水利和提高耕地質量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使全區農業生產條件、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得到明顯改善,也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