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網報道:本網記者獨家采訪報道:據云南省農業廳消息,今年7月份以來,受降水偏少影響,昆明、曲靖、昭通、文山等州市約30個縣受旱情影響較大,對大春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此次旱情主要的特點為階段性,局部性,嚴重性,以及不同地域的復雜性。旱情發生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全省農業部門迅速行動,全力以赴,抗旱救災保秋糧生產,力爭,努力完成今年農業生產目標任務。
省農業廳及時提出“科學抗旱保豐收”的抗旱救災工作思路,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收集災情,及時上報。廳領導分組帶隊,抽調60名專家和農科人員,組成20個工作組,深入旱災較重的文山、曲靖、昭通、昆明等州市的20個縣區,分類指導受災地區生產自救。及時下達了1100萬畝的晚秋農作物播種(其中,850萬畝糧食作物,比正常年景擴大350萬畝)和2300萬畝冬季農業開發指導性計劃及措施,層層分解落實到鄉村、地塊和作物;提出了在絕收田地上采取措施進行補種,以減少干旱造成的損失,受災地區補種的品種主要有秋馬鈴薯、秋馬鈴薯和秋豆等生育期短的農作物;對受災的的農田加強灌溉保苗,推行防病蟲措施,廣大農戶同時積極自救,用小馬車等不同的交通工具和方式到附近河流拉水來進行灌溉。對沒有受災的地區,加強中耕管理等針對性的措施,指導各地科學抗旱保豐收。
據悉,我省今年將超常規擴大晚秋農作物,全省計劃種植晚秋農作物1100萬畝,比去年增加100萬畝,截止9月15日,全省已完成晚秋農作物播種97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789.5萬畝,經濟作物185.5萬畝。晚秋作物播種已進入掃尾階段,預計到9月底以前,全省有望完成播種計劃任務。從7月份起,已在曲靖等受災相對嚴重的地區,在烤煙地套種馬玲薯,減少損失。從8月22日到9月份以來,全省各級農業部門指導農戶對已成熟的大春農作物開始搶收搶割,抓住降水的有利時機,對已收獲的田(地)塊翻犁、平整,積極做好今冬明春的小春生產和冬季農業開發準備,同時,及時做好籽種、化肥、農膜等生產資料的調運和儲備工作。
在今年復雜旱情面前,省政府全力支持今年各地區的抗旱救災工作,僅在農業生產方面撥付的資金就達6000多萬,用于補貼農戶在種苗、地膜方面造成的損失。省農業廳通過狠抓糧油作物高產創建、間套種和糧食作物覆膜栽培等“十大科技增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工作,同時,對受災地區通過科學抗旱,超常規擴大晚秋種植等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有望實現大春糧食損失晚秋補,預計全省秋糧有望再獲豐收,全年糧食有望實現年初省政府制定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總體來看,今年我省的農業生產總水平不會受到大的影響,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仍將平穩增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