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3日報道:“應該看到,盡管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但農業增產的基礎仍不牢固。”23日,談及中國即將取得的糧食總產“八連增”,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如是提醒。
中國農業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豐收已成定局,今年全年糧食總產有望邁上11000億斤的新臺階,實現連續8年增產,單產和總產將再創歷史新高。
“這其中,氣象條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孫立城表示,總體看來,今年的雨熱條件比往年要強,在其所處的主要糧食主產區東北,今年是“二三十年從未遇到過的好氣候”,“雨熱同季”給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很好的增產條件。
周立也持相似的觀點。據他介紹,影響農業生產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因素,至于明年的氣候是否會繼續有利于作物生產,“目前很難說”。
對于促成糧食生產“八連增”的人為因素,孫立城分析,2004年以來,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使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孫立城提供的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全國21個省區糧食播種面積實現了恢復性增長,相較于2003年之前的嚴峻形勢,這是一個“可喜的轉變”。
周立則指出,目前中國的種糧收益還比較低,地方政府對糧食生產的投入還不夠,長期抑制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他看來,這是制約糧食穩定增產的一大因素。
除了中央的一系列惠農政策,孫立城認為,2011年聚焦農田水利的中央“一號文件”初見成效,也對糧食增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他以吉林省為例,稱該省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框架下,推進1000萬畝耕地的節水灌溉,既節約了水資源,又促進了玉米等作物的生長。
對于“一號文件”,周立認為,這種基礎設施的建設短期內很難收到明顯成效,在最近幾年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不到位仍舊是制約糧食生產的一大軟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