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綦江永新鎮鳳凰山上,64歲的永新鎮羅家村村民周友倫拎著兩個大桶又出發了,他這是要步行3公里的山路去尋水。路過自家稻田時,他將手伸進了被久旱撕裂的土地,“看,都快10月了,還有恁個寬的口子。”久旱,讓擔負著永新鎮3個村、5000多人供水任務的鳳凰山水庫告急。
綦江遭遇了自1957年有氣象資料記載以來最嚴重的旱災,旱情至今仍未解除,大范圍送水仍在持續。截至9月20日,全縣30.5萬人出現飲水困難。
水有多寶貴
羅家村村民 周友倫
不敢做湯,端著水瓢走得好小心
羅家村地處鳳凰山海拔740米處,7月中旬以來,這里的人畜飲水開始告急。同樣缺水的還有附近兩個村落,共計5000人。守著稀缺的水源,當地很多人的生活發生了改變:為了省水,飯桌上很難再有湯菜,“一水多用”在這已成習慣。
“好生點走喲,莫把水灑了!”昨日中午1點,周友倫打算生火做飯,見他從水桶里舀了瓢水,老伴朱大容連忙叮囑。從塑料桶走到灶臺的幾步路,周友倫雙手端著瓢,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太旱了,水比油還寶貴。”周友倫說,從來沒覺得做一頓飯像現在這樣難,因為得想方設法地少用水,他們家最近一次吃湯菜,是10多天前的事。為了省水,周友倫一家的午飯就是南瓜飯加一碟咸菜。
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頓飯,也有好幾個“復雜”的步驟:淘米水用過后,倒進瓷盆用作洗手,洗手后再拎到院壩,給菜澆水。
隨后,重慶晨報記者連續前往了6戶羅家村村民家中,他們屋內掛著的毛巾大多又干又硬,“洗臉就用水沾濕毛巾角,把眼睛打濕下就行。”大家說,現在最近的一個水源點———位于洞洞丘附近的一口老井,已經出水困難,守一桶水起碼得等20多分鐘。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