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來看,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及在美國發生的花生醬被沙門氏菌感染事件,這些食品中的毒物都不是由政府監管機構發現的,而是相關科研機構首先發現,之后向監管部門發出預警信息的,因此食品安全離不開社會監督
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根據公共選擇理論學派的觀點:與市場失靈一樣,政府監管也會失靈。同樣,在食品市場及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兩種“失靈”都存在,因此食品安全事故就不可避免。
究其緣由,首先是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機構不可能掌握食品生產供應企業的全面信息;其次,人們常以為政府監管機構會以實現公眾利益為其根本目標,但實際情況常常并非如此,在具體監管過程中,監管機構的官員常常出于自身私利的考慮,可能會同被監管者私下勾結起來,充當被監管者的保護傘,更有甚者,甚至會根據被監管者的利益來制定或采取監管措施。這是“規制俘獲”理論所闡明的道理,即監管者可能成為被監管者的“俘虜”,使得監管完全失效。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政府失靈,尤以地方保護主義現象表現得最為嚴重,地方政府以發展地方經濟、促進就業為借口,與當地食品企業結成了利益聯盟,或明或暗地支持當地食品企業的造假、摻假行為。如此一來,不安全食品生產供應企業自然就會肆無忌憚、有恃無恐。如前不久發生的雙匯瘦肉精事件,該企業所在的沁陽市副市長向媒體公開道歉,坦承“沒有盡到職責”,可見地方政府及食品監管機構其實是只“紙老虎”,幾近形同虛設。
從目前世界范圍內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來看,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及2009年在美國發生的花生醬被沙門氏菌感染致多人死亡事件,這些食品中的毒物都不是由政府監管機構發現的,而是由一些涉及食品及毒物的科研機構首先發現,然后向政府監管部門發出預警信息的。通過這些過往的實例可以發現,食品安全離不開社會監督。
食品安全監管的國外經驗
為了更好地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一些發達國家在該領域不斷探索新的監管方式。其中尤以建立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的廣泛社會監督最為典型,比如在丹麥,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包括農業部、衛生部、食品管理機構、獸醫管理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等,這些政府公共機構、科研機構、食品生產供應企業以及社會團體之間展開密切合作,尤其是家庭和消費者事務部與農業部、衛生部之間,國家獸醫與食品管理局與國家食品與獸醫研究所之間的合作,這些合作和交流專門由一個協調委員會進行協調,由利益相關者推薦相關人員組成。其任務是:協調研究機構、管理機構、食品企業和消費者組織之間的活動;對監測數據進行及時和綜合分析;向利益相關者傳遞信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