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蟹的季節才剛剛開始,蟹券銷售卻早憑借互聯網,賣起了“期貨”。網友反映,“有券無蟹”、缺斤短兩甚至“人去樓空”的事,一再發生。
大閘蟹“爬入”互聯網
由于今年中秋時間比較早,中秋時還未開始捕撈大閘蟹,以至于占到一年銷量一半左右的大閘蟹“中秋行情”并未出現。但是,借助團購和購物網站的力量,大閘蟹卻早就“爬入”互聯網,蟹券在網絡上瘋狂開銷。
早在8月份,就已經有網站推出了“大閘蟹”的團購活動,而關于“大閘蟹”的團購信息到記者發稿時仍“橫行”在各大團購網站的頁面上。8月,淘寶“聚劃算”推出面向全國的大閘蟹團購活動,3.5至4兩的公蟹和2.8至3兩的母蟹各四只僅售299元。不出幾日,蟹券就售出超過6萬張,涉及金額千萬元以上。
與高銷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并不高的滿意度。在論壇和微博上,網友紛紛講述了自己團購蟹券“坑爹”的不愉快經歷。新浪網友“楠方佳木”團購蟹券后,“從昨天中午開始打提貨熱線一直到現在永遠告之你電話忙”,感嘆“買券容易提券難”,“本來想圖個方便結果花錢買氣受”。微博網友“st_zeus”雖然成功打進了提貨熱線,團購流程也明確說節假日提前7天電話訂蟹,但對方卻告知“不保證送貨時間”。
消費者可能“提不到貨”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拿著蟹券在網上叫賣的方式,以前只是個別商家進行的新嘗試,如今卻已經成為大閘蟹銷售的主流。江蘇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楊維龍告訴記者,今年蟹券的銷售時間早、銷量大,可以用“多”和“亂”兩個字來形容。
楊維龍表示,協會的一些會員單位也開始蟹券網絡銷售,銷售價格和數量都在正常范圍內。而很多與協會沒有任何關系、亂七八糟的小蟹行也售賣蟹券,蟹券和蟹也不是1比1賣的,“有券無蟹”大有人在,“很有可能會出現消費者提不到貨的情況。”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這些蟹券的經銷商往往分為三種模式:一種是自養自銷,銷售量在預計中風險較小;另一種是并不養蟹,而是找一家蟹店或者養殖商談好價錢,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自己只負責“賣券”,券最后能不能兌到蟹不在自己關心的范圍內。更有甚者,有些小公司往往注冊一個“空殼”就開始賣券,等到需要兌蟹的時候直接關門走人、溜之大吉,屆時消費者拿著券都不知道去哪里兌。
楊維龍表示,往年也出現過這樣“人去樓空”的情況,今年魚目混珠的現象特別多,協會已經在針對這一現象進行調研,具體數據尚未統計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