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兒小吃”舊時或擺于集市廟會,或肩挑車推,沿街叫賣,所需要的不過是一根扁擔、一輛推車,最多不過是個“一轉身”的小店面。薄利多銷、小本經營的特征,在今天卻成了傳統小吃發展的瓶頸:越來越貴的店面租金和人工成本,令傳統小吃在經營上承受了很大壓力。
房租壓垮京味兒小吃
“傳統小吃是微利企業,按老北京話講是‘勤行’。特別辛苦,掙得不多。”一位在餐飲界“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師傅告訴記者。“為什么好多餐飲店不賣早點?這跟賣小吃是一個道理,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才可能賺錢,否則全賠。”
很多傳統“京味兒小吃”都扎堆在前門、后海等繁華鬧市區,光房租成本就是巨大的壓力。記者以前門大街為例簡單算了一筆賬:目前每平方米月租在1000元左右。如果是一個60平方米的鋪面,一年的租金就要72萬元,折合到每一天的租金成本就是1972.6元。這要是租給一家只經營老北京豆汁兒的傳統小吃店,一碗豆汁兒售價1.5元,那得賣出1315碗才能掙回來一天房租。按每天營業14小時計算,平均每小時就得賣出94碗,還不算水、電和人工成本。
提到在北京“立穩腳跟”,天津“狗不理包子”有過和京味兒小吃一樣的坎坷經歷。“狗不理”在前門開有一家三層樓的直營店,經營狀況良好;但即使這樣,當初投入的1800萬元成本四年后還沒完全收回。其集團副總經理高貴琴告訴記者:“前段時間本來打算在鮮魚口再開一家店,可就是因為房租問題,三進三出,最終還是沒找到價格合適的地段。”
薄利多銷要過“保本坎兒”
平安里的“護國寺小吃”和位于大觀園的“南來順小吃”,都是北京城名聲響亮的傳統小吃店,即使不到飯點兒,柜臺前也往往排著十幾人的小隊伍。豆汁兒1.5元一碗、焦圈1元一個、糖火燒2元一個,還有1.5元的豆沙酥、蛋黃酥等,這些“物美價廉”的吃食最受歡迎,隨便點兩樣花費不到5元錢就“齊活”了。
這樣的微利生意如何應對高昂的店面成本?業內人士說:做傳統小吃得能過三道坎兒,才能打破“成本困境”:首先經營必須達到一定規模,超過了“保本點”,傳統小吃店才有可能賺錢;第二,品牌效應要得到極大化的利用,才能吸引足夠的客流支撐;第三,人工成本要盡量控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