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部分農產品價格暴跌,棉農心里一本賬。
“你要,你拉走啊。賠錢我也賣了。”山東夏津一家棉廠的負責人張長寶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間隙,當起了推銷員。
在這個農業大省,去年價格飆升的一些農產品“明星”再次坐上了過山車,只不過這次是向下。
從棉花到生姜,一些農戶在談及價格下跌時,都大呼看不懂。
一樁樁賠本買賣背后,市場供求關系已經不是唯一的原因。
發呆的收購者
在山東棉花主產區德州市,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現,一些棉花收購點已經陷入癱瘓狀態。
昨日上午,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德州市夏津縣大劉村的農民劉仁時,他正在采摘成熟的棉花。
棉花是次第成熟的。從7月份第一批棉桃開花可以采摘開始,劉仁已經在棉花地里奔忙了近4個月的時間。
然而,每次摘花,都讓他心里哇涼哇涼。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山東棉花價格創近10年新高”的消息正在刺激著市場的神經。
當年10月中旬,山東籽棉的最高報價達到5.8元/斤。
如今,一些地方的收購價格已經跌去了一半。
劉仁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他去年種了7畝棉花,收獲籽棉3300斤左右。他很慶幸自己在高點將收獲的棉花全部賣出。
“我去年賣的價格是6塊多/斤,也不是我會掌握時機,而是當時家里缺錢,就賣了。沒想到賣了個好價錢。”劉仁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去年9月到今年同期,棉花價格在大幅波動,最低的時候只有3塊多。
“村里人看到價格漲的時候都不想賣,后來看到價格降了,大部分以3塊到4塊的價格賣了。”劉仁說。
截至10月26日,山東省的籽棉采摘進度已超過90%,但“棉農惜售情緒較濃,棉企收購進度緩慢”的說法頻頻見諸媒體。
劉仁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棉廠開秤收購棉花,價格是四元多,每畝棉花的成本在六七百元,這不包括人工。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山東一些產棉區采摘人工費從去年的每公斤1.2元上漲到1.8元至2.6元不等,僅人工費一項,就使得棉農每畝收益減少300元左右。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