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東北是我國大豆主產區,有一首經典的歌曲這樣唱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但目前這一地區的大豆種植面積面臨持續萎縮的狀況,長期自給自足的東北大豆產業開始出現供給缺口。現在油企低價收不到糧,高價又不敢收,國產大豆加工企業正面臨著原料采購困難和市場丟失的風險。根據統計,近期黑龍江省油脂加工企業只有少量在收購大豆,8成以上企業處于停產狀態。
近年來,國產大豆種植版圖和產量急劇萎縮,這是黑龍江油脂企業出現“豆荒”的重要原因。作為大豆的主產省,去年(2010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減少了560萬畝,今年(2011年)又減少了1486萬畝;不僅如此,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地區的大豆播種面積也大幅減少。
種植面積減少,產區加工企業原料采購困難,經營效益不好,于是不得不大量停產。本來,隨著消費旺季的到來,食用油價格不斷上漲,正是盈利的好時機,但是,企業的開工情況并沒有得到明顯的好轉。哈爾濱工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中大植物蛋白分公司總經理劉寶林說,現在開工率依舊不足,10月份只有半個月是處于開工狀態。
對此,很多油企只好另尋出路,選擇到沿海建廠,收購質優價廉的進口大豆,享受進口大豆帶來的高利潤,東北大豆進貨渠道正逐漸被放棄。
與此同時,東北豆油和豆粕的消費市場也開始發生轉變。過去東北基本上是自產自銷,還有部分銷往其他地區;但現在卻是黃淮海地區生產的很多豆油、豆粕銷往東北,黑龍江市場上有近一半的豆油是由省外加工進口大豆的油廠生產的。
為什么作為主產區的東北大豆不再具備產業優勢?黑龍江8成油脂企業停產,是否會推升食用油價格上漲?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發表以下評論。
東北大豆面臨國際國內雙重壓力
2008年以來,國家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實行了大豆臨時收儲政策,要求各指定庫點要按照規定價格公開掛牌收購,對農民交售的大豆,不限收、不拒收,切實做到敞開收購。既然已經有了政策保證,為什么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還是急劇萎縮?李國祥表示,我國大豆產業面臨國際、國內市場的雙重壓力,導致東北地區大豆產業陷入了困局。
李國祥:我們國家大豆產業,一方面要面臨國際的競爭,國際大豆整體上來說具有競爭優勢,生產的大豆主要是轉基因大豆,它的蛋白水平很高、價格相對較低;我們國家大豆大部分蛋白水平低、價格高,處于競爭弱勢的地位。另一個方面,國內也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肉食類食品、動物性食品消費增加,因而玉米需求的增加非常強勁。今年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玉米的價格賣過了小麥的價格,甚至賣過了一部分的大米的價格。這樣很多地方紛紛把原來的大豆改為種植玉米,有的符合條件的還改成種植粳稻,這樣價格就更高。在這樣的雙重的打壓下,這種臨時收儲政策很難發揮出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