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晨報》報道:你吃的一塊餅干內含有多少反式脂肪酸?將來,消費者就能在食品包裝上看到反式脂肪酸的具體含量。
11月2日,衛生部發布《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作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之一,強制要求以氫化油為配料的食品營養表中,要標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該通則自2013年1月1日起實施。
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衛生部發布的《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在“強制標示內容”一項中明確提出,食品配料含有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氫化和(或)部分氫化油脂時,在營養成分表中還應標示出反式脂肪 (酸)的含量。
該通則附錄中在講到反式脂肪酸時提示人們,每天攝入反式脂肪酸不應超過2.2克,反式脂肪酸攝入量應少于每日總能量的1%,過多攝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膽固醇增高,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昨天,記者在大潤發大華店查看了棒棒糖、餅干、鳳梨酥、巧克力、歐式蛋糕、咖啡等幾十種常見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發現有的食品雖然標出了氫化植物油、食用植物油(部分氫化)等,但是營養成分表中均沒有任何有關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明確標識。逛遍整個超市,只在一款澳大利亞進口餅干外包裝上看到明確標注著“每100克含0.9克反式脂肪”。
許多名稱都是“馬甲”
盡管沒有標注氫化植物油,但不少食品的配料表中卻有“可疑分子”。例如某品牌的巧克力味餅干,配料中標有起酥油。另一品牌抹茶味的餅干配料表中,標有麥淇淋和起酥油。一款巧克力奶糖除了標有奶油外,還標有人造奶油。
“無論是氫化植物油,還是麥淇淋和起酥油,都含有反式脂肪酸。而人造奶油的另一個名字就是麥淇淋。”上海理工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研究所所長徐斐在看了記者提供的部分食品配料表名單后分析,食用油的氫化產品已經被證明是反式脂肪酸的一個來源,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制成的食品,如蛋糕、面包、曲奇餅、雪糕、炸雞塊等油炸食品中均含反式脂肪酸。對于這些“擦邊球”做法,徐斐表示,在配料表中使用起酥油,人造奶油等名稱也無妨,但作為安全性的成分標示,明確標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更為合理,更有利于市民選擇。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曾對北京的幾家大型超市做過調查,發現在同一家超市里,95種餅干里有36種含人造脂肪,51種蛋糕點心里有19種含人造脂肪,16種咖啡伴侶全部含人造脂肪,31種麥片里有22種含人造脂肪,而面包、糖果、冰淇淋、速凍湯圓等也不能“幸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