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飆升的姜價今年遭遇大“跳水”,產地市場批發(fā)價格從最高的9.6元/公斤暴跌至0.7元/公斤,達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據農業(yè)部全國農產品批發(fā)市場信息網監(jiān)測,今年以來生姜價格一路下滑,10月份,全國批發(fā)市場生姜批發(fā)均價為3.91元/公斤,環(huán)比跌9%,同比跌59.3%,部分地區(qū)姜農損失慘重。
山東省農業(yè)廳的調查顯示,目前安丘市姜蒜批發(fā)市場生姜交易價為0.8—1.2元/公斤,最低跌至0.7元/公斤。濰坊市出口企業(yè)生姜收購價為1.0—1.2元/公斤;龍頭企業(yè)按合同價收購價稍高,為2.4元/公斤。
事實上,生姜價格多次在暴漲暴跌間輪回。從產地情況來看,姜價暴跌導致姜農明顯虧損。據山東省農業(yè)廳測算,今年每畝生姜生產成本(不計人工費用)約為6000元,按目前價格水平,姜農種植1畝生姜至少虧損約1500元。
農民在漲價預期下盲目擴種,供給過剩,價格暴跌
今年生姜價格為何波動如此之大?
業(yè)內人士分析,供過于求是價格暴跌的主要原因。受去年姜價大漲誘惑,今年農民種植生姜積極性高漲,不僅山東主產區(qū)增加了種植面積,河南、遼寧等地農戶也開始種植生姜。此外,去年生姜價格處于高位時,部分姜農儲存大量生姜待售,今年價格持續(xù)下跌,高價儲存的生姜不僅無法順價銷售,還擠占了新姜儲藏能力。據山東省農業(yè)廳調查,目前陳姜庫存量約占去年產量的20%。部分姜農由于缺乏存儲設施,只能將新姜低價拋售。
不止姜價如此,近年因游資炒作而身價暴漲的大蒜、綠豆、辣椒等農作物也都遭遇大幅降價,主要原因是農民在漲價預期下盲目擴種,市場供給過剩,價格暴跌。由于農業(yè)生產的特殊性,往往農產品漲價時農民收益最少,降價時農民卻承擔著絕大部分損失,有的甚至血本無歸。而一旦某種農產品出現“價賤傷農”,必然會導致下一年種植面積減少,這又為新一輪的暴漲奠定了基礎。縱觀近年來的生豬、大白菜、馬鈴薯、大蒜等農副產品,無不演繹著這種暴跌暴漲行情。
政府不應在菜價高漲時調控,菜價低迷時不管
如何使農產品價格走出暴跌暴漲的怪圈?
究其根本,一家一戶的“小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分散經營的農戶無法及時、充分地掌握市場供求信息,只能根據上一輪行情來調整自己的市場行為,盲目地“追漲殺跌”。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發(fā)布平臺,充分發(fā)揮政府部門、中介組織、龍頭企業(yè)等多方面的作用,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供求信息,對市場趨勢進行前瞻性分析,引導其根據市場需要來安排生產,按照供需關系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