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1月9日專電題:食品價格5個月來首降 cpi進入下降通道
記者沈而默、陳愛平
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5%,漲幅較9月份回落0.6個百分點。
食品價格自6月份以來首次出現環比下降,是10月份cpi漲幅回落的主要原因,也是前一階段調控政策效果的體現。未來一段時間,通脹水平可能繼續回落,宏觀政策也要做出相應的預調微調,而對于物價的調控并不能掉以輕心。
食品價格5個月來首次環比下降
10月份cpi同比漲幅回落0.6個百分點,主要歸功于食品價格的回落。當月食品價格環比下降0.2%,影響價格總水平下降約0.06個百分點。這也是食品價格自6月份以來首次出現環比價格回落。
鮮菜、肉禽、蛋、水產品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豬肉價格環比下降1.8%,而在9月份這一價格環比上漲了1.2%。鮮菜的價格下降更為明顯,當月環比下降3.4%,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約0.09個百分點。
實際上,近一段時間農產品價格高位回落、甚至大幅下跌的新聞常常見諸報端。“姜你軍”“蒜你狠”等前期價格暴漲的農產品已經風光不再。這其中,大白菜價格的下跌最為典型。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50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旬度數據顯示,10月末大白菜的均價是2.21元/千克,較9月末2.81元/千克的價格下降超過兩成。
與零售價格相比,批發價格下降更為迅速。商務部的批發數據顯示,大白菜價格在10月份直線下降。9月下旬一度達到1.69元/千克的大白菜,在11月初僅有1.07元/千克,跌幅達到了37%。
在山東大白菜的部分產地,白菜價格甚至已經跌到了1毛錢一斤都不到的水平,生姜也只有5毛左右一斤。
在上海財經大學應用統計研究中心主任徐國祥看來,農產品價格的回落是cpi整體漲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前期中央和地方陸續出臺的調控政策開始逐步顯現其效果。無論是對于流動性的調控,還是對于生產、流通環節的管理,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應當建立一種價格的聯動機制、預警機制,防止價格回落、下跌的過程中,出現菜賤傷農的情況。”徐國祥說。
年內有望進入“4”時代
從今年以來的數據看,cpi在7月份達到年內高點——同比上漲6.5%之后,已經連續3個月出現回落,目前5.5%的水平與5月份持平。
在業內人士看來,cpi拐點已過,已經進入了下降通道。一方面,中國自身經濟增速的回落、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將使得通脹水平出現回落,另一方面,國際環境的變化,也會減弱輸入型通脹的壓力。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處于下降通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整個物價水平。隨著經濟增速的回落,社會需求量的減少,物價水平亦將進一步回落。
從國家統計局當日公布的另一個數據——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比上月下降0.7%,比去年同月上漲5.0%。同比漲幅較上個月大幅減少1.5個百分點,超出了市場預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