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專電題:“標準洼地”還是“國際慣例”——國際品牌“雙重標準”面面觀
記者舒靜、楊進欣
從食品到服裝、從玩具到化妝品,從產品質量到技術標準、從售后服務到危機處理,國際品牌近來在中國屢屢遭受詬病,被指采用“雙重標準”。這些品牌“另眼看中國”的背后,隱藏著哪些原因?“雙重標準”是否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中國又是否存在讓國際品牌有機可乘的標準“洼地”?
國際品牌“雙重標準”面面觀
梳理近年來身陷“雙重標準”之爭的國際品牌,有些是因為在中外采用不同配方;有些是因為技術指標存在差異;還有些品牌則在售后服務和產品召回等問題上,頻頻上演“換臉”戲法,由此引發消費者的各種疑慮與不滿。
【原料差異】最近引發諸多質疑的國際品牌強生,被曝光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使用不同配方:在中國、美國等13個國家所銷售的強生嬰兒洗頭水中,驗出含有兩種有毒物質;然而,在丹麥等北歐國家及日本、英國、南非等國家出售的同類產品,則不含有這些物質。
在食品行業,此類事件也屢掀波瀾。2011年7月,零度可口可樂原液在臺灣被檢出當地禁用的防腐劑,可口可樂對此回應,該防腐劑在中國內地屬于合法食品添加劑;2010年,麥當勞的麥樂雞在美國被發現含有兩種化學成分,而麥當勞中國公司回應稱,兩種物質含量均符合現行中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
2009年,一份關于轉基因食品的檢測報告顯示,在中國市場上的多種雀巢產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同時,雀巢已在歐盟、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巴西等國承諾在其食品中不使用轉基因原料;同樣,沃爾瑪超市在英國承諾“拒絕轉基因食品”,在中國卻并無此承諾。
【指標差異】由于各國標準指標各不相同,國際品牌是否“含毒”或“有害”屢屢引發爭議。例如,對于米粉含砷在多少微克范圍內算正常,我國標準和瑞典公布的“含毒”標準相差幾百倍,引發人們對雀巢嬰兒米粉的質疑;而在乳制品、服裝、玩具等行業,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在相關指標上的較大差異同樣多次引發爭端。
【召回差異】而在產品被指存在問題之后,很多國際企業的應對態度同樣“中外有別”。“強生22次召回都與中國市場無關”“宜家窗簾因存在勒死兒童風險在北美地區召回,但在中國并不召回”“豐田車在中美執行兩個召回標準”……近年來接連出現此類現象:一些跨國公司被曝光產品存在問題后,一方面在國外召回產品,一方面在中國市場“按兵不動”,最終均以“產品符合國內標準”為由不了了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