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1首屆中國(成都)國際有機產業峰會在成都舉行。隨著國內民眾和商家對有機產品的日益重視,有機產品的認證和監管是與會中外有機產業專家關注的焦點之一。
焦點1
加強認證監管
防止暗箱操作
近日,成都商報記者以“農業公司工作人員”名義暗訪了市場上幾家有機認證的咨詢公司,有個別公司聲稱幾萬元就能搞定認證。“通過率百分之百,如果通過不了,我們全額退款。”一家做有機認證的咨詢公司工作人員稱,企業只需要出具相關的公司營業執照、土地園區租賃合同等,后續工作就由咨詢公司來做。
該人士還透露,如果有幾個指標不達標,可以跟檢測機構“溝通”,因為他們跟檢測機構“很熟”。
專家說法
專業檢查
造假行為難逃法眼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亞洲兼中國代表周澤江,被稱為中國有機農業運動的先驅。在昨日接受成都商報記者專訪時,他表示,有機農業做假遲早會穿幫,比如只要專業人士去檢查有機生產過程中的記錄體系,很少造假行為能“逃出法眼”。認證機構還應該抽檢,至少抽檢5%。對已經有懷疑的,或者有投訴的產品,監管部門和認證機構應該立即進行調查。
日本有機和自然食品協會會長松本憲二昨日向成都商報記者介紹,日本有60多家有機產品認證機構,農林水產省每年都會到認證機構檢查兩次。如果有針對有機產品的投訴,政府部門和認證機構會一起展開調查。監管部門如果發現認證機構和有機產品生產公司串通造假,會取消這家認證機構的資格。
監管部門
嚴重違規認證機構
撤銷從業資質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注冊管理部食品農產品認證處副處長王茂華昨日表示,社會或者消費者對有機、有機食品的認知度迅速上升,但對有機的認可度卻在下降。國家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對認證活動的監管,要求認證機構對獲得認證的企業再次進行現場檢查。認證機構和各地的質檢部門也正在加強對認證活動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
同時國家認監委也和國家工商總局進行了合作,在流通領域,包括銷售、貿易環節的弄虛作假行為進一步嚴厲打擊。他強調,有機產品管理要加強宣傳,把監督電話公開,大家可以非常方便地舉報投訴,去查處這些違規行為。
日前,國家認監委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書面采訪時也稱,認監委下一步將組織各地相關部門和機構開展“拉網式”檢查,嚴厲打擊假冒、超期、超范圍使用認證證書和標志的違法行為,對嚴重違規的認證機構和認證人員撤銷從業資質。
焦點2
每枚標志將賦予唯一編碼
解決認證標志不防偽難題
近日有業內人士向成都商報記者反映,認證標簽可以隨意購買。有的產品沒有獲得有機認證,貼上買來的有機標簽就直接出售。業內人士透露,有機認證的標簽沒有防偽功能,而且沒有編碼,可以輕易仿制。
一家認證咨詢公司工作人員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有機標簽應由認證機構定做,限量發給獲得認證的企業。但在印刷這一環節很難堵住。
專家說法
有機產品造假
可能被告到坐牢
周澤江認為,有機產品不是有沒有追溯技術的問題,而是敢不敢用追溯技術的問題。而日本有機和自然食品協會會長松本憲二表示,企業在有機產品上造假,可能被消費者告到坐牢。日本有機認證已經發展了10年,剛開始那兩三年,抓了很多違規違法的人,后來有機市場就規范了,日本的有機認證也獲得了歐美國家的認同。
監管部門
每枚認證標志
將賦予唯一編碼
王茂華昨日介紹說:“假的有機產品主要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夸大、虛假宣傳。一個企業明明只有一個產品,比如說蘋果獲得有機認證了,把它的桃、梨等都標上了有機。全國只有23家認證機構,在網上一搜索,很多的代理機構、咨詢機構都是皮包公司,都是假冒的。第二種是買的有機產品標志不規范,用手摸是摸不出來的,標志使用不規范。企業的產品獲得認證了,一些銷售商、貿易商買來以后,自己進行分割、分裝,再次加上他自己的產品標識。比如說你買了100棵有機白菜,包裝后變成1000棵白菜。”
王茂華表示,認監委日常就在進行監管,“現在新采取的措施就是加強了信息化工作,爭取讓消費者或者說相關的業內人士能夠查詢到獲得認證的企業在哪兒,認證的產品是什么,有多少,賣了多少,都賣到什么地方去了。”
記者還了解到,本月初國家認監委已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認證機構采用防偽、追溯和信息化技術,賦予每枚認證標志唯一編碼,鼓勵認證機構確保其發放的每枚認證標志能夠從市場溯源到每張對應的認證證書、產品和生產企業,做到信息可追溯、標識可防偽、數量可控制。認監委將建立認證標志數據庫,方便公眾查詢。同時,認監委要求各認證機構控制認證標志的發放量,并杜絕認證標志印制單位私印、濫發認證標志行為的發生。各認證機構每年應當通過市場抽樣,驗證相關組織合法、規范使用認證標志情況。
焦點3
國家認監委專項整治
今年處罰立案12起
記者從一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當前不少認證機構存在“重認證、輕管理”的問題,沒有開展有效的跟蹤檢查,缺乏問題的發現機制、獲證單位退出和信息披露機制、問題溯源追查機制,因此加強后續管理是當務之急。
因為有機產品生產成本高,一些生產者出于利益計算,很難嚴格按標準生產。一家認證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即使一個生產基地獲得了有機產品的認證,它也可以隨時違反標準進行一些“非有機”的操作,認證機構不可能天天監控每個基地。有機重過程控制,沒有產品的有機標準,也很難通過檢測產品來確定它是否真的“違規”。
專家說法
消費者可到生產基地
參與監督
周澤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在國際有機圈子里,有個案例非常有名。前幾年英國一家有機蔬菜公司被一名離職員工揭發造假,老板被判27個月監禁。許多發達國家對食品方面的違法實行嚴刑峻法,而在中國,這樣的老板可能只面臨3萬元的罰款。
他說,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提倡參與式保障體系和社會支持農業,消費者和生產者可以建立近距離關系,消費者可以到有機產品生產基地參觀、參與監督。這樣,雙方建立起一種互信關系。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韓冬雪教授表示,決定有機農業發展成效的一個關鍵環節就在于認證和監管制度的確立和嚴格的執行上,而這也需要政府、企業和生產者之間有一套約束和自律的機制。
監管部門
發現違規69起
處罰立案12起
“在現行條件下,我覺得進行嚴格認證才是最根本的措施。”王茂華說。他昨日發出呼吁:“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在推動有機農業的同時,也要注重有機的質量、有機的真實性、規范有機的生產貿易銷售。呼吁生產者按照標準生產出有機產品以后,不是結束了,而是一個開始,要把好的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記者了解到,今年,國家認監委對偽造、冒用、超期、超范圍使用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和標志行為進行了專項整治,共檢查獲證企業1610家,發現違規行為69起,處罰、立案12起。社會各界如發現有機產品認證活動中涉嫌違規行為,可撥打12365進行投訴舉報。
成都商報記者 余文龍 馬林楠
新聞鏈接
有機是為了環保
而不是為了食品安全
昨日,出席峰會的多位專家表示,公眾對有機農業和有機產品存在誤解,有機是為了環保,而不是為了食品安全。
1990年,浙江省臨安縣的裴后茶園和臨安茶廠獲得了荷蘭skal的有機頒證,這是中國大陸的農場和加工廠第一次獲得有機認證。
2004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將有機產品認證監督管理工作移交國家認監委。國家認監委依據有機產品認證認可的國際通行做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有關要求,建立了我國統一的有機產品認證法規和標準體系。
周澤江透露,大約2004年,中國掀起一場有機運動,所以2005年獲得有機認證的面積猛增,排名達到世界第二,之后進行了反思,不可以搞運動,面積又降了下來。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全國有23家進行有機產品認證的認證機構(2004年有36家),獲得認證的企業大約是6000家左右,獲得認證的面積是200萬公頃。安德烈·陸表示,目前中國種植有機產品的土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但目前發達國家多數尚未接受中國認證機構認證的有機產品。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