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進社區直通車很受古城市民歡迎。記者翟小雪攝
新華社記者付瑞霞藺娟
“農民說菜賤,市民喊菜貴”,長久以來,蔬菜生產和消費的兩個終端各有各的苦衷。蔬菜以翻倍的價格從田間走向餐桌,中間的多重流通環節屢遭詬病。
西安市供銷合作社9月1日啟動了“西安市地產蔬菜供銷直通車”項目,將蔬菜從田間地頭直接運送到居民社區中。運行兩個多月來,這種“農居對接”的蔬菜流通方式,既保障了菜農的“錢袋子”,又豐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籃子”。
菜農保成本
陜西省三原縣魯橋鎮南權村,建有300多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全村的30多戶居民大都以種菜為生。15日下午兩點多,當綠色的“西安市地產蔬菜供銷直通車”開進村的時候,幾戶菜農已經把剛剛從地里收獲的芹菜、卷心菜整齊碼好,在路邊等待。
“今年的菜不好賣。”村民吳文龍談到自家蔬菜的銷路不免有些感慨,“去年我家的12畝菜兩天就賣完了,今年都賣了十幾天了。”
吳文龍家今年種了芹菜、菜花和西蘭花三種菜,其中芹菜就有8畝。去年賣到八九毛一斤的芹菜,如今卻好景不再,2毛多一斤的價格,使遠道而來的外地客商幾乎無利可圖。
“往年客商有廣州的,長沙的,虎門的,重慶的,成都的,哎呀,那客商多么,路邊停的到處是卡車。”吳文龍指著村里并不寬闊的水泥路,向記者描述行情好的年頭,村里外地客商絡繹不絕的熱鬧場面,“今年不行了,沒人來了,10月份一個長沙客商來拉過一次芹菜,賠了2萬多,再不來了。”
沒有了外地客商,吳文龍只好用自家的農用車將菜拉到7公里外的三原縣城去賣,其間的辛苦不說,柴油費、過磅費、城管收費等流通成本幾乎抵消了賣菜的利潤。而且,由于零售周期長,再加上近期的多雨天氣,他擔心“菜還沒賣完就爛在地里了”。
正在吳文龍一籌莫展的時候,11月初,西安市供銷社的“蔬菜直通車”開到了他的家門口,芹菜的收購價是2毛多,吳文龍認為“比個體菜販給的價格合理,能保住成本”,而且“比較方便,不用出去,到門口就把菜賣了”。他和周圍的幾家鄰居準備和西安市供銷社簽包銷合同,擴大蔬菜的銷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