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節目中我們提到食品安全國家新標準中要求,如果不是純天然蜂蜜,其包裝上就不能出現“蜂蜜”的字樣,而應標注“蜜膏”或“蜜汁”,而記者了解到,盡管市場上很多蜂蜜產品標明是純蜂蜜,但一些超市工作人員卻坦言,這些蜂蜜的純度有貓膩,這會是真的嗎?
米先生是我省一家蜂蜜產品企業的工作人員,現在在這家企業設在太原的一個蜂蜜專賣店工作,米先生告訴我們,他在蜂蜜這一行摸爬滾打十幾年了,對目前蜂蜜企業生產現狀以及市場產品情況都有一定的了解。說起蜂蜜,他首先給我們澄清了一個概念,那就是超市工作人員所說的結晶的就一定是純蜂蜜,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米先生說,如果產生了比較硬的結晶,很可能是蜂蜜中加入了蔗糖,也就是說那就不是純的天然蜂蜜了。據他介紹,現在不少蜂蜜生產加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在蜂蜜中添加了一些物質,甚至用甜蜜素和色素直接勾兌,卻打著純蜂蜜的幌子出售。
采訪中,米先生以洋槐蜜為例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個蜂箱一般有四五萬只蜜蜂,一個花季能產洋槐蜜30斤左右,將蜜蜂飼養成本、蜂蜜水分損耗、人工費計算在內,一斤洋槐蜜的生產成本在12.5元到13元左右,而洋槐蜜的收購價為每斤15到16元錢,企業收購后加上裝瓶包裝成本、進超市費用,再加上企業利潤、超市利潤,一斤洋槐蜜在超市的零售價格應該在30元錢以上,然而在超市里,標價十幾元錢的蜂蜜卻比比皆是。
據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原蜜年產量約為8萬噸,而2010年蜂蜜出口卻高達10.11萬噸,內銷的蜂蜜并不比出口的少,這多出來的產量究竟是來自于哪里呢?
看來蜂蜜造假確實存在,那么在這些假蜂蜜里生產商加入了哪些物質?對于這些摻雜使假的蜂蜜有關部門又是否能檢測出來呢?請明天繼續關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