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產業作為山西晉中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十二五”農民人均純收入翻番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經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起步發展、九十年代的規模擴張和本世紀以來的徘徊停滯三個階段。目前,遇到了病裂嚴重、效益下滑的困擾,面臨管理松懈、粗放經營的困惑,陷入了發展乏力、面積萎縮的困境。如何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措施來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改造和提升傳統低產低效棗林,挖掘和開發現有棗業的增產增效增收潛力,進一步調動農民種棗樹、發棗財的積極性,成為市委、市政府重點關注的課題。在晉中發展棗業的步伐中,榆次區莊子鄉華信安康和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轉科技之型、強紅棗產業的做法,使該公司千畝生產示范基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極大的帶動了當地棗業的發展,不啻為給困境中的晉中棗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龍頭企業科技攻關獲成效
通過農產集約化、科技化、工業化、規范化、信息化的變革,農業資源將得到顛覆性的價值提升,其中,林果業的開發孕育著同樣巨大的商機。2010年成立的晉中華信安康和農林科技有限公司,一年來通過技術引進和重點攻關,取得的設施防雨技術、雙調技術、智能烘干三項技術成效顯著,得到了棗農的普遍認可。
設施防雨技術主要是在傳統棗樹上用支架撐起塑料布,形成一個遮雨棚,有效地防止紅棗裂果。該技術畝均投資8000元以上,一次投資可持續使用八年,年均投資1000元。今年,該公司實施防雨棚的棗園病裂率不超10%,比未設施防雨的棗園裂果率70%低60個百分點。按畝產2000斤鮮棗、10元/斤計算,每畝可增收12000元,效益非常可觀,農民認可。但由于一次性投資較大,大面積推廣有一定難度。
雙調技術是一項綜合管理技術,主要是通過上調樹勢、下調土壤,達到優質豐產,提高果品質量。該技術畝均投資2000元以上。今年,該公司實施雙調技術的棗園畝均產量2000斤,比未實施雙調技術的傳統棗園畝均增產600斤。按10元/斤計算,每畝可增收6000元,效益較為明顯,農民接受,適于大面積推廣。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