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豬肉今年進口額將超過100萬噸,從而打破2008年的歷史最高紀錄91萬噸。”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馬闖如是說。
這將為今年洋豬肉的頻頻亮相再次劃上一個閃亮的驚嘆號。受國內豬肉價格不斷攀高吸引,洋豬肉不遠萬里登陸中國。
但大舉進入中國的洋豬肉,能否解決中國豬肉市場長期供需矛盾之憂?
洋豬肉量價齊漲
中國是肉類消費大國,尤以豬肉最受歡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肉類總產量達7925萬噸,其中豬肉5070萬噸,占比達64%。
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居高不下的價格,成為洋豬肉搶灘中國市場的原動力。
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楊振海指出,今年以來國內肉價漲幅明顯,創三年新高,成為刺激肉類進口的重要因素。雖然11月份肉價已經開始出現回落趨勢,但受成本支撐,這種高位態勢還會保持一段時間。
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9月份,我國進口豬肉87萬噸,總額達12.4億美元,數量、金額同比增幅分別為45%、101%,量、價增幅顯著,尤其是價格翻了一倍。進口三大主要來源國為美國、丹麥、加拿大。
另據上海海關的最新數據顯示,9月當月進口量更是創下歷史新高,進口平均價格進一步上漲至每噸2171美元,為2008年8月以來首次突破每噸2000美元。
據了解,已有不少國家紛紛看準大好形勢奔赴中國尋覓商機。近期,墨西哥、芬蘭等國派團訪華,意圖與中國簽署豬肉出口協議。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指出,隨著養殖成本的上升和風險加劇,國內部分散戶開始選擇退出,而規模化養殖未能及時補上。從中長期來看,國內豬肉供給將保持緊平衡狀態。未來大量進口“洋豬肉”或將成為常態。
不過洋豬肉進口結構尚有不合理之處。
上海大宛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進口部高級副經理吳云剛透露,實際上,進口豬肉指代的是鮮凍肉及其副產品(即豬雜,包括頭、尾和內臟等),而后者占比達90%,鮮凍肉的比例僅為10%左右。“因外國人不喜食豬內臟,所以大量出口,在中國市場價格優勢明顯。而鮮凍肉價格較高,加上12%的進口關稅,不如副產品有優勢,所以進口占比小。”可見,進入中國的洋豬肉并非想象的那般“質優價廉”兼得,其結構比例也需要進一步調整。
短期平抑國內肉價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