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11月23日報道:(記者王曉明劉毅非)“今年新玉米上市開秤價格2200元/噸,比去年開秤價格每噸提高480元人民幣。”吉林省糧食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笑然說,今年全國玉米大豐收,根據國家糧食局糧油信息中心預測,玉米產量將達1.825億噸,可如今價格不降反升,反映中國玉米供應偏緊格局已經形成。
吉林省是中國玉米主產省份,多年來玉米商品量、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2011年該省玉米產量將達265億公斤,再創歷史最高水平。根據農業部農情調度,今年全國糧食總產有望邁上5500億公斤的新臺階,實現連續八年增產,單產和總產均將再創歷史新高。
從吉林省的情況看,今年以來玉米價格一路走高,新糧開秤上市后價格雖然呈下行趨勢,但整體運行區間仍明顯高于去年同期。專家認為,深加工企業庫存不足,企業提價收購,刺激了玉米價格走高。目前省內收糧的主體就是長春大成集團、中糧生化、嘉吉生化等深加工企業,還有個別的飼料企業和零散貿易商,深加工行業掌握著市場定價權。
豐收與漲價并行。吉林省松原市糧食局副局長高興國認為,成本推動是漲價的最重要原因。“今年玉米種植成本普遍較去年上漲15%-20%,尤其以化肥價格漲幅最大,部分品種達20%,種子價格整體也較去年上漲超20%。”他說。
成本增加支撐農戶惜售心理增強,成為新糧上市后支撐現貨價格堅挺的主要因素。加之農民售糧習慣改變,集中上市數量越來越少,對于糧價期望值很高,國內玉米價格難以大幅回落。
松原市寧江區善友鎮善友村支部書記李軍說,今年平均每公頃包地費增加500元,化肥漲價增加成本140元,雇工成本增加200元,粗略計算每公頃就增加成本840元,如果玉米折干糧價格賣不上2元/公斤,恐怕就沒什么賬算了。
“近年來我國貨幣超常規發行,也為糧價上漲提供了必要條件。”高興國說,2009年,中國貨幣m1供給量較上年增長32.4%,增速大約是上年4倍,無疑為近兩年糧價過快上漲創造了宏觀條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