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翼民
黃鱔是江南水鄉水產珍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江浙滬一帶多數稱之謂黃鱔,也有叫“長魚”的,亦很形象。
黃鱔菜肴中一款“響油鱔糊”是最吃香者,鱔糊炒好將上桌了,面上蔥姜蒜泥青翠嫩黃,滾油一澆,再撒上胡椒,上桌時“嗤啦”作響,香味撲鼻。南京人把炒鱔糊叫做“炒軟兜”,鱔絲不切斷,呈軟兜狀,名兒起得形象。
除炒鱔糊外,在無錫和蘇州兩地,還有脆鱔和爆鱔也聞名遐邇。
無錫稍上些規模的宴席都有一道“梁溪脆鱔”領銜于冷盆之中,那菜置于冷盆拱圍的圓桌中央,一條條脆鱔架成塔狀,烏油锃亮、“傲視”群肴,使宴席先有了氣氛。別小看這一條條脆鱔,烹制工藝還挺講究,先將劃好的鱔絲清洗干凈,瀝干水分,拍生粉,入油鍋中高溫炸至酥脆;鍋中放少許油,投下蔥姜末煸香,加入適量料酒、鹽、糖、醋、醬油、麻油調好醬汁;倒入炸好的鱔絲翻幾下,讓醬汁裹勻鱔絲。出鍋裝盤,架成塔狀,撒上姜絲做點綴。梁溪脆鱔的口感為脆松香鮮,但如若不掌握好火候,就有可能使之變得過硬,嚼之如炭棒,風味全失了。有北方來江南的朋友對這道菜不適應,認為多半是在咬炭棒,好好兒綿軟的鱔魚為什么要弄得如此硌牙呢,再說,焦炭般的黃鱔,還有什么營養價值?我認為這恰恰就是江南菜肴的精細之處了,軟極了黃鱔變為脆松口味就是特色,偶爾一嘗不也別有風味么?
然而,如果像蘇州人那樣,稍作些調整,把黃鱔烹制成爆鱔,就不失為一個折中的好辦法啦。
蘇州人最講究一碗面。面的幾大要素中“面澆頭”是很要緊的。爆鱔就是“面澆頭”中出眾的一款。陽春面現在是無人問津了,最起碼是燜肉面、炒肉面或爆魚面,高檔些的就是蝦仁、鱔糊和爆鱔了。當然,吃“雙澆面”的亦不在少數。要我選擇,吃燜肉爆鱔“雙澆面”為最佳搭配,取燜肉之肥美和爆鱔之香鮮。
且說這爆鱔的烹制也是何等的精細,首先,宜選小黃鱔劃鱔背,用白毛巾擦去鱔背的血及膩涎,將其切成手指般長短的鱔段。同時用蔥結、姜片、茴香、白糖、醬油和少許水燒一碗濃湯備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