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聚德、呷哺呷哺、湘鄂情等10家大型餐飲連鎖企業與1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簽訂2012年“農餐對接”合作協議。本市商務、農業部門積極引導大型餐飲連鎖企業與郊區縣農產品生產基地對接,構建“餐飲企業+基地”模式。今年前10個月,呷哺呷哺、嘉和一品等10家龍頭餐飲企業從合作基地直接購進蔬菜、肉類、糧食、水果等57677噸,同比增長近60%。其中,在京郊農業生產基地的進貨量占80%以上。市商務委副主任李薇薇表示,“農餐對接”采購渠道穩定,保障餐飲企業原材料安全,降低成本,同時也拓展了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菜地到餐桌全程監控
晚上7時剛過,一輛廂式運輸車開進呷哺呷哺配送中心大院。兩位質檢員從車上隨意挑出幾箱菜,開始查外觀。質檢員小李拿起一個冬瓜轉著圈摸:“瓜菜要求個頭兒勻溜,外觀要平整,不平的削不干凈皮。”
按照規定,質檢員先抽查10%的產品,葉菜要看長短是不是一致,比如菠菜長度要在25厘米至30厘米之間,再看葉子有沒有黃邊、蟲眼,如果不合格就擴大再抽查10%。
質檢員小徐拿起兩棵大白菜,各揪下一片菜葉,又拿起兩根白蘿卜,切下1元硬幣大小,全部都放入塑料袋封好,拿到實驗室檢測農藥殘留。
品質管理部經理王昱將采集好的蔬菜樣本放到燒杯里,滴入試劑……若干步驟完成后,放到檢測儀器上。等待結果的時候,她向記者介紹,只要檢出農殘超標,整批菜全退。半小時后,反應儀指示出實驗結果,從色差上看,這批樣本全部合格。
“我們采用‘三三制’模式監控原材料的品質,從種子到端上桌的菜,全程質量監控。”呷哺呷哺采購總監槐濤介紹,“三關”,產地關、收貨加工關、店鋪現場操作關;“三跟蹤”,產品源頭跟蹤、物流時間跟蹤、產品轉移交接跟蹤。基地按照品質要求種菜,使用統一的農藥、化肥,棚內有視頻監控,溫度、濕度電腦監控,信息實時傳到辦公室。采購、品質管理人員每隔一兩周就去基地巡查。種植過程中,基地還要不斷自檢農藥殘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