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新國標初稿由蒙牛等乳企起草(資料圖)
導讀:專家透露,乳品新國標初稿由蒙牛等乳企起草。企業是否應該參加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國家標準是該盡量嚴格還是該照顧企業的技術水平?
中廣網北京11月28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后,重新制訂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成為共識。2010年9月通過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辦法》規定,衛生部負責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定和修訂工作。衛生部組織成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負責審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但是正在風口浪尖上的乳制品,它的行業標準的制定卻難說是完全合乎這個標準。
根據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方案,每克生乳菌落不超過200萬個,每百克生乳蛋白質不低于2.8克。這樣的標準后來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大大低于國際通行標準,甚至是全球最差。不過,2009年8月的乳品標準會議上,在幾位奶業專家的力主下乳制品的標準被定為,每克生乳菌落不超過50萬個、每百克生乳蛋白質不低于2.95克的標準達成一致意見,形成最終送審稿。正式方案中的標準比專家建議的標準大為降低。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有媒體采訪到了中國奶業協會乳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曾壽瀛,他曾經先后四次參加乳品業標準的討論會。根據他的回憶:“前幾次參會人數都接近百人,相關部委、奶協、知名乳品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都有代表參加。”而參加標準制定的各方都有怎樣的比例呢?三次參加討論的西部乳業協會執行副會長、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魏榮祿則向媒體說,“三分之一參會代表來自外資企業。”回憶起乳品新國標的制訂過程,魏榮祿頗有些遺憾的說,“我至今也沒有明白,反復討論形成的送審稿,其中一些關鍵性標準,最后為什么會被推翻?”但是魏榮祿告訴媒體,“內部待議稿上顯示,巴氏奶標準初稿的起草單位是蒙牛乳業集團,生鮮乳標準由伊利集團起草,酸奶標準則由光明集團起草。”當時的送審稿在哪個環節發生改動,為什么改動,魏榮祿和曾壽瀛表示他們不清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