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綜合報道】中國青年報報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馮平日前接受采訪時認為,與發達國家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集中于微生物、環境污染等非人為故意危害不同,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隱患主要是非法牟取暴利、人為污染和"添加泛濫",形勢復雜、嚴峻。 "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私屠濫宰、收售病害豬、"瘦肉精"豬等惡性事件的發生和注水肉、違法違規使用添加物是當前影響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
馮平介紹,肉類食品處于食物鏈頂端,污染源多,產品價值高,食品安全問題更加復雜。主要包括環境污染、生物污染和化學因素三方面。其中,尤其以化學因素污染最為嚴重。
2010年全國肉類總產量7925萬噸,是1996年的1.73倍,1978年的9.2倍。其中,豬肉產量為5070萬噸,居世界第一。由于動物疫病、抗生素、農藥、重金屬超標等原因,豬肉的出口量不到產量的1%,而且進口大于出口。"改革開放雖已30多年,但我國肉類產品生產方式仍相對落后。"馮平表示,以豬肉為例,養殖企業規模小、數量多、效益低、變化快仍是主要特點。
全國兩萬家定點屠宰場絕大多數處于小規模、手工或半機械化的落后狀態,普遍存在標準化程度低、生產不規范等問題。這直接導致屠宰企業利潤薄、質量不穩、開工不足、后勁不大,且養殖和屠宰企業產銷關系松散、利益分配矛盾突出,質量控制和監管難度也相應增加了不少。
"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中,首先是產業素質總體偏低,增長方式落后,企業管理能力低。"馮平呼吁,"應該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重新審視轉變發展方式的努力。"
馮平最后強調,食品安全是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綜合性社會問題,需要系統性的解決辦法。要在法制的環境下,把消費者的認知、生產者對質量的控制、媒體的輿論監督和政府部門的有效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弱。
我國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是不少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遇到的。馮平說:"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30年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進程,遇到的問題可能會集中展現出發達國家的經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