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廣州各大食肆的菜譜大多都制作成一本本拍攝誘人的實物圖冊,將一道道菜式的“美色”直觀呈現,有的酒家甚至還用上了“ipad”平板電腦,顧客按圖點菜。12月5日晚,有食客遇上“圖菜不符”,十分糾結。
12月5日晚,梁先生一行三人到員村二橫路口的東景酒家就餐,被售價88元的特色菜“土雞燜鮮鮑”所吸引,菜譜上如雞蛋般大的“鮮鮑圖”十分誘人,他毫不遲疑地點了這道菜。然而,當“土雞燜鮮鮑”端上桌時,梁先生啞然失笑——菜譜上如雞蛋般大小的鮮鮑,變成如鴿子蛋般大小。
梁先生請出酒樓經理。這位黃姓經理對此見怪不怪,淡定地說:“菜譜上的照片為了吸引食客,用的是生鮑魚;煮后的鮑魚是會‘縮水’。況且,菜譜上寫明圖片為宣傳照片,以實際出品為準。”
未幾,東景酒家一位姓方的總經理趕來,理直氣壯地說:“你們都知道現在的鮑魚什么身價了,如果按圖片上那種分量的鮑魚做菜,我們酒家還有錢賺?!”一看這架勢,梁先生只好自認倒霉,埋單走人。
無獨有偶,有讀者報料稱體育東路一間日式料理店,菜譜圖片是大大碗的拉面,端上桌的明顯是“縮水版”;圖片上的三文魚刺身片片厚重,上桌的卻是薄薄一片。
一位從事酒樓的業內人士透露:“廣州各大食肆菜單中僅有單價,沒有標明分量,酒家在定價、出品質量上‘自己說了算’”。記者隨機調查發現,眼下菜譜與出品不符引起的糾紛日漸見多。記者就此采訪了資深美食評論家勞毅波,他也深有同感。“這主要是菜譜的制作、策劃公司為突出宣傳效果,在拍攝時往往對一些菜式做了‘美化’”。勞毅波說。
當出現菜譜圖片與實際出品相差甚遠時,食客往往不會計較,即使食客為此投訴,商家大多引用所謂的“免責”條款就可以輕松推擋,食客只好自認倒霉。行內人說,解決這類糾紛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菜譜圖片中除標明價格外,還應標明分量,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