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亢奮效力的消褪,在美國玉米出口遭受寒流、國內玉米上市壓力增大、養殖補欄不佳等利空疊加下,玉米反彈缺乏持續性,且反彈高度也不宜樂觀。
美國出口前景漸淪為負面
自10月中旬美國玉米出口創出階段性高點之后,形勢急轉而下,數據遲遲未見亮點,周度出口凈銷售主要維持在20—60萬噸區間的低位水平,相對歷史情形,今年出口前景較為糟糕。雖然美國農業部在12月供需報告中維持出口數據不變,但國內用量遭遇下調使得期末庫存數據最終上升至8.48億蒲式耳,高于市場預期的8.3億蒲式耳和11月報告的8.43億蒲式耳。
相對而言,2012年美國玉米減產的利多影響早已在盤面得到體現,市場目前難以覓得較為樂觀的突破口。實際上,美國歉收基本可由南美豐產彌補,阿根廷農業部表示,鑒于當前氣溫和降雨配合較好,預計阿根廷新季玉米有望達到3000萬噸,較上一年度大幅增加33.3%,考慮到南美fob報價會相對便宜,國際市場買家注意力將向南美集中,這勢必會限制美國玉米出口需求的空間,美國“一家獨大”的出口格局將受到威脅,美國玉米出口前景逐漸淪為“負面”,期價表現難言出彩。
國內供給壓力有增無減
收儲政策基本塵埃落定,吉林省將以1980元/噸的價格對新季玉米進行收購,略低于市場預期,再算上扣減相應水分的空間,收儲對期貨盤面支撐力度減弱。而且主產區玉米上市量也處于增加態勢,流通性偏緊格局正在改善。截至11月30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0個玉米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新季玉米1291.1萬噸,較11月中旬增加55.62%,其中國有糧食企業收購244.6萬噸,增幅高達65.16%。市場上可流通玉米庫存已明顯增加,而供應整體寬松格局的定調將加快玉米的上市進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玉米總產量為19175萬噸,較2010年增加1450萬噸。可以預見,季節性供應壓力仍將持續存在。一方面,因缺乏實質性托市價指導,農民在議價定價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企業收購價格持續疲軟將導致部分農民恐慌性集中拋售;另一方面,今年春節假期相對提前,農民以銷售糧食來騰出部分占用資金,以備購買年貨之用。
生豬“催肥”效應節前減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