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價格暴漲而備受關注的“姜你軍”,如今風光不再。近日有報道稱,云南文山的鮮姜價格已從去年的每斤2.8元降至目前的0.8元。而此前有中國姜倉之稱的山東安丘,生姜價格也出現90%的跌幅。有觀點認為姜價大起大落是游資炒作所致,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炒作只是放大價格波動的因素之一,信息不對等導致的供需失衡才是生姜等蔬菜屢坐“過山車”的主要原因。對此,各部委紛紛采取措施,加強信息引導、著力緩解供需失衡矛盾。
“姜你軍”變“被姜軍”或因游資炒作?
農民種菜本是靠天吃飯,生姜價格也有“貴三年、賤三年”的說法。但近兩年生姜價格的大起大落卻顯得并不尋常。據中國廣播網報道,今年10月,山東安丘生姜價格從去年最高時的6元多一斤,一路下滑到3毛一斤,跌幅超過90%。按當時價格推算,一畝就賠4000多元。“姜你軍”成了“被姜軍”。有業內人士直言,暴跌是游資炒作后拋貨所致。
據上述業內人士分析,炒作分兩個步驟。首先逐步收購,造成供不應求的“假象”,把價格一步步抬高,引發農民惜售,市場供貨減少,價格就能抬到更高;而后游資擇機撤出,將存貨大量拋出,狠賺一筆。“這時候價格肯定會猛跌,但農民反應往往沒那么快,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沒什么賺頭,甚至連銷路都難找了。”該人士說。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也認為,存在炒作的可能性,但菜價波動主要還是受供需關系影響。他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采訪時表示,炒作確實會加大下跌的幅度,但新姜上市后,供應量增加,也會造成姜價下跌。此外,氣候變化與政府調控等因素都會對價格產生影響。
菜價波動供需失衡信息不對等是主因
農民在漲價預期下盲目擴種,市場供給過剩,價格暴跌。而一旦某種農產品出現“價賤傷農”,必然會導致下一年種植面積減少,這又為新一輪的暴漲奠定了基礎。對此,李國祥認為,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缺乏計劃性、組織性,農民還是“只種貴的不種對的”,往往是價格跌了,才發現種多了,但價格變化相對于市場需求存在一個滯后期,這就造成了農民與市場的信息不對等。而提供市場信息屬于公共服務范疇,需要政府來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